主页 > 公务员中山人才网

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

92 2024-08-17 19:21

一、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

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为公务员工资制度带来新变革

导言

公务员工资制度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作为公务员职业的一部分,工资制度对于公务员队伍的选拔、激励和公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公务员工作职责的不断变化,公务员工资制度也面临着亟需改革的压力。本文将探讨当前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并分析其带来的新变革。

现行公务员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

  1. 缺乏激励机制:现行的公务员工资制度普遍存在着缺乏激励机制的问题。工资晋升主要依据固定的晋级规定和年限,而忽视了个人能力和贡献。这导致一些优秀的公务员没有得到应有的激励,同时也降低了队伍整体的工作积极性与效率。
  2. 薪酬不公平:公务员的工资待遇相对较高,但是在不同职位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薪酬差距。一些基层公务员由于工资水平较低,工作负荷较大,所以产生了较大的不满情绪。这不利于维护公务员队伍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3. 养老金问题:现行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养老金问题亦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由于公务员的工资待遇相对较高,所以公务员的退休金水平也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财政压力,导致养老金体系的不稳定。

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介绍

为了解决现行公务员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和部门积极探索实施改革方案。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重要的改革方案:

引入绩效考核机制

为了解决激励机制不足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尝试引入绩效考核机制来决定公务员的晋升和工资水平。通过评估公务员的工作表现、能力和贡献,将公务员分为不同等级,并根据等级确定相应的工资收入。这将激励公务员更加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建立公平、透明的工资制度

为了解决薪酬不公平的问题,各级政府努力建立公平、透明的工资制度。通过对不同职位、地区和工作岗位的调研和比较,制定相应的工资水平,减少薪酬差距。同时,加强对工资制度的公开和监督,确保工资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改革养老金制度

为了解决养老金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开始进行养老金制度的改革。他们探索建立基金制度,将公务员的养老金从财政预算中独立出来,通过投资运营来稳定养老金体系。同时,适当调整公务员的养老金水平,减轻财政压力,并确保公务员的养老待遇仍能保持相对较高水平。

改革方案带来的新变革

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将会带来一系列的新变革:

  • 提升工作积极性和效率:通过引入绩效考核机制,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将得到明显的提升。公务员将更加努力地为社会和人民服务,提高工作质量和效果。
  • 增加公务员队伍的稳定性:通过建立公平、透明的工资制度,减少薪酬差距,将增加公务员队伍的稳定性。这将有助于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公务员队伍,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 减轻财政压力:通过改革养老金制度,减轻公务员养老金对财政的压力,稳定养老金体系。这将对保障公务员的养老待遇,维护财政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

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的出台对于解决现行公务员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引入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公平、透明的工资制度,以及改革养老金制度,将带来公务员队伍的新变革。这不仅提升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增加了队伍的稳定性,还能减轻财政压力,确保公务员的养老待遇。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迎来一个更加健康、稳定和公正的公务员工资制度。

二、澳门公务员评核制度改革的经验借鉴是什么?

绩效评核是澳门政府公务员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三、什么叫制度改革?

制度改革是对现行制度的重大修改和根本变革,或者是对现行制度的废除和新制度的建立。

制度改革是社会系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一种运行机制,它不是对现行制度的简单废除,而是合理扬弃。

制度改革除必须坚持“制度制定的原则”外,还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一、回溯分析的原则。即必须回到现行制度形成的原始起点,客观分析现行制度产生的机制和条件, 顺序理清现行制度产生问题的过程、影响程度及其原因,并充分肯定其合理因素,从而找到有效的、新的制度方案;

二、双重优化的原则。制度改革也必须是多方案的最佳选择。用于替代现行制度的新的制度改革方案,不仅必须优于现行制度,而且还必须是各种改革方案中最优的方案;

三、心理效应原则。一项现行制度的改革,可能引起一系列心理反应,必须掌握各种可能出现的心理反应,并对它积极地加以控制、诱导和利用,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先立后破” 的原则。新的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不要急于宣布废除旧制度,以免 引起混乱。对于重大制度的改革,事前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

四、新股发行制度改革?

新股发行的制度改革是指对中国股市中新股发行制度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和调整。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新股发行的市场化程度、公平性和透明度,加强监管和风险防范,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具体来说,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发行方式:改革前,新股发行主要通过网下询价和网上申购两种方式进行,而改革后将增加定价发行、市场化发行等多种发行方式,以提高市场化程度和公平性。

2. 发行定价:改革前,新股发行定价主要由主承销商进行,而改革后将引入独立第三方机构参与定价,以加强公正性和透明度。

3. 申购方式:改革前,新股申购主要通过银行间接申购,而改革后将允许证券公司直接向客户发行申购,以提高便利性和效率。

4. 发行规模:改革前,新股发行规模受到一定的限制,而改革后将取消发行规模上限,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5. 监管机制:改革后还将加强对新股发行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提高市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总的来说,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一步,有助于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投资者的信心和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五、2014职称制度改革

2014年,职称制度改革在我国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职称制度一直被视为评价教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激励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原有的职称制度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亟待改革和完善。

职称制度改革的背景

2014年,我国教育体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教育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然而,随着教育体制不断深化和完善,原有的职称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教育领域的需求和发展。

一方面,原有的职称制度存在着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职称晋升过于依赖学历和工作年限,忽视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际表现,导致一些优秀教师难以获得应有的认可和激励。

职称制度改革的意义

职称制度改革的意义在于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通过改革职称制度,可以更好地倡导教育教学的创新和探索,培养更多具有实际教育经验和领导能力的教师,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职称制度改革也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竞争力。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晋升机制,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个人的优势和特长,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职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014年职称制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明确职称评定的标准和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评定标准。
  • 强调教师的实际表现和专业技能,注重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和创新性。
  • 加大对优秀教师的激励和支持力度,提高职称晋升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 建立健全的教师培训和发展体系,为教师的职业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职称制度改革的展望

职称制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未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职称制度改革将继续深化和完善,为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相信通过职称制度改革的不懈努力,我国教育事业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六、养老制度改革的时间?

中国国务院2015年1月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

七、农村制度改革都有哪些?

一、改变农业生产方式,鼓励农民采用多元化的农业生产方式

最近几年城市化在农村地区逐渐普遍,很多农村朋友都转移到城市生活和发展,但农民朋友一直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发展的根本,也不会轻易脱离土地。应该鼓励农民积极的和农业产业公司展开合作,采用多元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可以让农民保留手中的土地,同时还能够通过多元化的种植方式来提升自己的收入,农村电商发展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二、鼓励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农作物、水果的质量。应该鼓励农村地区积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促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保障农民利益,做好辅助,监督工作近些年来国家一直很关注“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支持对策以及农业方面的补助等等。这些举措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的发展环境。目前对于农民朋友来说,种植业和养殖业缺乏价格保护,销售价格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农民的利益无法保障。需要国家及相关部门的调控及监督,稳定市场,让农民的利益有所保障。

八、体育制度改革动因趋势?

1、精简放权,实现体育的层次化管理

2、体育管理制度更加人性化,民主化

3、以规矩定规范,将法制建设融入体育管理体制中

1、精简放权,实现体育的层次化管理过去相对集中的管理方式将逐渐向分散的方式发展,政府部门领导,强调人民群众自己协调管理体育资源,组建体育组织,发展体育运动。将体育的发展孕育于体育市场,让市场机构发挥主导作用。在不同的管理层次上分工明确,中央政府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提升国家高水平运动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在管理与财力方面向竞技体育倾斜。而地方政府的注意力则完全集中在大众体育的推动上,实现了体育的层次化管理。

2、体育管理制度更加人性化,民主化政府的侧重点在政策法规与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对体育的'进行过程进行监督与控制、在不同的体育组织之间进行沟通与联络,体育的执行任务以及事务性工作则完全由体育社团承担,形成了一个统分结合、各尽所能的高效率的体育管理体制。

3、以规矩定规范,将法制建设融入体育管理体制中,要保证体育事业的正常,健康开展,就要建立市场经济下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调节与引导市场正常运行的经济政策。合理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预防与惩处不良的行为,规范不当的行为。

九、广东户籍制度改革?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粤府〔2015〕63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顺德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发〔2014〕25号),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统筹广东省户籍制度改革和相关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乡人口管理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经济发展均衡化。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有效支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保障公民权利,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1300万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广东省城镇落户。  (二)基本原则。坚持积极稳妥、以人为本,尊重居民自主定居意愿,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坚持分类管理、有序迁移,合理调整城乡之间、各类城市之间人口结构;坚持统筹规划、全面布局,着力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政策;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考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实施差别化户籍政策。  二、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  (三)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除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市外,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下同)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四)有序放开部分地级市落户限制。在河源、韶关、梅州、汕尾、阳江、肇庆、清远、潮州、云浮等中小城市的城区合法稳定就业满3年并有合法稳定住所,同时按照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满3年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其中综合承载压力较小的城市,可以适当放开就业和参加社会保险的年限限制。城区人口数量达到大城市以上规模的汕头、惠州、江门、湛江、茂名、揭阳市,参照执行上述城市落户政策。  (五)逐步调整珠三角部分城市入户政策。在珠海、佛山、东莞、中山市合法稳定就业满5年并有合法稳定住所,参加社会保险满5年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其中珠海市可根据经济特区人口发展的特点,适度控制落户节奏,对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的范围、条件等作出较严格的规定。要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畅通入户渠道、扩大积分入户规模,保障符合条件人员的正当合法权益。  (六)严格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广州、深圳市要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调整人口结构,重点吸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型专业人才落户。要按照总量控制、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达到规定标准条件的人员,允许在当地申请常住户口。  三、创新人口管理  (七)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在全省范围内取消农业、非农业以及其他所有户口性质划分,统一登记为广东省居民户口,实行城乡户籍“一元化”登记管理,真实体现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加快建立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卫生计生、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民政、土地及人口统计规划等社会服务制度,实现户籍制度改革相关工作紧密结合,整体推进。  (八)健全居住证积分管理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完善积分入户政策,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居住证持有人可通过积分等方式,阶梯式享受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就业扶持、住房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公共文化、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服务。居住证持有人应当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切实履行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以及地方规定的公民义务。积极拓展居住证的社会应用功能,不断扩大向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  (九)加强人口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完善覆盖全省实际居住人口、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以人口基础信息为基准的全省人口基础信息库。依托省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各有关部门的人口信息资源,建立省级人口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分类完善劳动就业、教育、收入、社保、房产、信用、卫生计生、税务、婚姻、民族等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区信息整合和共享。  (十)加强人口信息管理应用。建立健全实际居住人口登记制度,完善人口动态采集更新机制,全面、准确掌握人口规模、人员结构、地区分布等情况,提升人口基础信息采集率、准确率。实时掌握人口变化情况,加强人口数据统计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四、有效解决户口迁移中的重点问题  (十一)优先解决流动人口存量问题。各地要重点解决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可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环境、长期从事一线特殊艰苦行业人员的落户问题。要进一步放宽集体户口设置条件,允许符合条件的人员向已在本地落户的亲友搭户,通过多种方式解决流动人员落户问题。  (十二)放开直系亲属投靠。除广州、深圳市外,其他市进一步放开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间相互投靠(夫妻投靠、未成年子女投靠、父母投靠),不受婚龄、年龄等条件限制,凭有效证件和证明材料申请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十三)放宽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毕业生及技能人才、特殊专业人才入户条件。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毕业生以及经地级以上市相关部门认证的中级技能型人才、特殊专业人才,可在除广州、深圳市外的其他城市落户。落户地与实际居住地不一致的,可迁移到实际居住地。广州、深圳市要进一步研究放宽高校毕业生及技能人才、特殊专业人才的落户政策。  五、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  (十四)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加快推进我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保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集体财产权和收益分配权。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十五)积极推动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切实保障城市新增居民教育权利。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出台鼓励政策吸引高素质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建立非义务教育多元投入机制,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新增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训。  (十六)建立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创业管理体系,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网络系统,为农村劳动力和新落户城镇劳动力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加强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提高其转移就业能力。健全城乡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做好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服务工作。完善以低保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社会救助统筹发展。  (十七)加快统一城乡居民卫生计生服务制度。将全省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纳入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实施统一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全面覆盖实际居住人口的计生服务信息网络。  (十八)加快住房保障制度改革。深入分析研究本地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住房需求,加强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逐步将稳定就业的异地务工人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多渠道筹措房源,着力解决新落户的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探索完善城乡居民住房公积金制度,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支持城乡居民住房消费的作用。  (十九)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积极探索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体系,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省和市县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支出责任。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抓紧落实政策措施。各地要建立户籍改革工作协调机制,统筹领导和协调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工作,结合实际制定出台推进本地户籍制度改革具体实施措施。省公安厅、发展改革委、教育厅、民政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厅、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要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省公安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跟踪评估和督查指导,认真做好新旧政策措施的衔接,把握好过渡期,规范有序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二十一)加强宣传引导。户籍制度改革政策性强,社会关注程度高,各地、各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全面准确解读中央和省的有关政策,及时总结、大力宣传各地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合理引导群众预期,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形成共同推进改革的良好社会氛围。各地出台的具体操作实施办法,要及时向社会公布,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广东省人民政府                                   2015年6月24日  

十、制度改革有什么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改革家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以“权力和利润下放”为内容的最初改革是产权改革,当时没有产权理论作为指导。然而,这种改革实质上是权力关系的调整。这种选择可能是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也是人们的本能选择。无论是农村改革、城市改革还是相关改革,都围绕着责任与权利关系及其体制的调整展开。

农村改革主要包括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乡镇企业的发展和改革,股份制合作制改革基于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农业的产业化。考察这一过程,可以发现,每一项改革的实质都是“产权制度改革”或“产权关系调整”。

事实上,国有企业改革的产权制度改革从一开始,因为改革委托权力和转移利润,税收改革的改革,改革的合同管理系统,租赁管理系统的改革和股份制改革,调整等本质上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产权关系。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本质上也是对企业利益相关者权利和责任的界定和调整。

2、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从土地产权制度和农村生产组织制度开始的。为什么制度变迁会首先发生在农村?我们认为,这是出于客观需要而作出的理性选择。农产品专营购销制度、剪刀差和户籍制度给农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政府与社会相统一的人民公社制度被称为集体经济,它实际上是变相的国营经济。与城市集体经济、国有经济不同的是,国家对农村集体经济基本是“经营而不包括”的。这样,农村改革的机会成本很低,农村对新体制的需求更强。因此,与城市地区相比,旧制度更容易被打破,新制度更容易产生。在自发的制度变迁之后,更有可能迅速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

3、允许旧体制外生产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中国的经济系统,旧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困难的,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增量突破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系统结构,促进旧体制变化或反向传播,这是一个主要原因渐进式改革的成功的主要经验之一,应充分肯定。

但是,不能认为中国渐进式改革和经济持续增长的成功取决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结构性改革和经济增长都将是两条腿的。公有制经济,无论是集体经济还是国有经济,甚至在非公有制经济出现之前就已经进行了改革。集体农业经济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包括土地制度的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此外,我们在强调体制外改革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国有经济在改革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市场化的慢,这是不利于市场化的过程,但可以使大量的经济资源,尤其是关系国民经济的部门在政府直接控制,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有利于控制各种矛盾在转型的过程中。

但也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政府的调整弥补了市场的不足,克服了市场的缺陷,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事实上,国有经济也承担了中国渐进式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代价。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经济体制变迁过程中的初始主体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但在制度设计和变迁过程中,它是多主体共同创新的系统,角色不断变化。其中,政府作为多元主体中的一员,在制度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农村改革为例。正如我们已经分析的,农村经济体制的变化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股份合作制以及适应农业产业化的三个阶段的制度创新。在每个阶段,不同的主体扮演不同的角色,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阶段的角色和功能是不同的。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五个特点

了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取得的效果和未来走向,首先需要了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所具有的一些特点。

三十多年前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从那时起,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始其进程。总结三十多年走过的路程,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中国改革的突破始于农村,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首先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取得突破。三十多年前,从农村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进而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要求,所以中国对原来那种高度集中、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

第二,这种改革每隔一段时间设定一个目标,不断向前推进,呈渐进式发展,而不是突变;不是推翻原来的体制,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完善。

第三,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顶层设计的特点。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最基层的农村开始。在基层取得了经验后,经过试点加以总结,然后在全国进行推广。而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则是每隔五年,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进行一次顶层设计,制定出总体方案,按照方案由上到下逐步推进。

第四,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直是服从于、服务于经济管理体制和其他领域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到哪一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跟进到哪一步。改革的目标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相适应。

最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依法推进的,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决策和推进,都是按照程序依法决策、依法进行。一般的程序是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一个五年期机构改革的建议,做出决定,然后由国务院提出改革方案,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全国都按这个方案来执行。在这个过程中,将成功的经验、有效的做法,以不断制定新的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变成国家意志和成熟的法律。

中国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经验

三十多年来,中国已经先后进行了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98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发表了一篇重要讲话,叫做《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篇讲话分析了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病,指明了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主要任务。

1983年,中国进行了第一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减少机构、编制及领导职数。这次改革对中国的最大贡献是建立了退休制和任期制,消除了当时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

1988年的第二次机构改革,主要是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能,逐步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体制。这次改革给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做出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点是明确了转变职能是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第二点是提出了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改革方略。定职能就是政府管什么事。定机构就是由谁来管、哪个部门管。定编制就是有多少人去管。从此,历次改革都离不开“三定”这样一个改革路径。

1993年进行的第三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对宏观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对宏观管理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的关系进行了调整,撤并了100多个管理部门。

1998年,中国进行了第四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在当时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投资、金融、外贸体制进行了改革;同时撤并了一些部门,大幅度压缩了编制。

2003年的第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其最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历史任务,下放了60%多的各种审批权。

2008年,中国第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实行大部制改革,将原来分工比较细的部门,合并为大部委。

这就是截至2008年,中国所进行的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走过的路程和每次改革的主要任务及贡献。这六次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有三点: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只有把政府职能转变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轨道上来,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才能和国际接轨,才能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机构改革是关键,即在进行职能转变的同时,一定要把机构控制好、协调好。机构改革主要是组织设置的科学化,使各部门关系能够协调起来。三是编制控制是焦点,主要是要严格控制行政编制,以控制经费,提高效率。

最新趋势及需要重点处理好的五大关系

2013年,中国启动了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当前这项改革正在按照中国政府总体安排稳步推进。已推动事项包括:第一,继续推进大部制改革,比如撤销铁道部成立铁路总公司,把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合并起来成立了一个大的部门,统管相关事项。第二,赋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新的意义和职能,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服务于、服从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第三,对一些比较弱的部门进行了加强,成立了一些新部门,如国家安全委员会。

总结三十多年走过的路程,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一步的重点是要向建设责任政府、廉洁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的方向推进。这就是到2020年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

具体说来,建设具有这样四个特点的政府,要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凡是市场能办的事情,一律放到市场,政府不再管理。政府只是履行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责任,资源配置由市场去完成,具体的经营管理由市场主体去完成。

二是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凡是社会能运作、基层能够自治的,一律让社会去管理,让基层实现自治。

三是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政府不再具体管理企业的活动,政府只是管理国有资本及其投资。微观经济活动一律按市场规律去办。

四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及财权。全国性、跨区域的事务,由中央政府负责;地方政府行政管辖范围内的事务,由地方政府负责;还有些靠单个省份无力独自完成的事务、需跨省区完成的事务,可以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去办理;中央政府有些事项,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委托地方政府去完成。

五是中国实践和国际经验的关系。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中国既会注重自己的已有经验,同时也会借鉴国际上一些成功的公共管理经验。

以上就是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走过的路程以及发展趋势。中国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将不断总结经验,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到2020年逐步建立一个符合中国经济发展需要、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