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企业信息 > 单位中山人才网

事业单位招聘原则与管理原则?

153 2024-12-21 02:42

一、事业单位招聘原则与管理原则?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主要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一是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统一规范、分类指导、分级管理,强调进人上公开透明,着重规范制度、条件、程序和权限。

二是坚持单位用人自主权与政府宏观管理相结合。公开招聘制度在招聘计划编制、岗位条件设置、人员资格审查、考试考核、人员聘用等方面赋予用人单位充分的自主权。在政策指导和监督方面强调组织人事部门与事业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能,通过对招聘方案、聘用人员的备案监管,达到控制进人数量、提高进人素质的目的,实现政府的宏观管理。

三是坚持分级分类指导的原则。事业单位门类繁多,情况复杂,不同层级、不同行业的事业单位都有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招聘方案备案的权限上,我省明确各级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是同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主管机关,实行分级管理。在分类上,要求考试科目、方式应根据行业、专业及岗位特点确定,不强求统一,主要考察招聘岗位必需的专业知识、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

二、人员招聘的宗旨和原则?

人员招聘是企业为了弥补岗位空缺而进行的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总称。它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环节,是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从广义上讲,人员招聘包括招聘准备、招聘实施和招聘评估三个阶段;狭义的招聘即指招聘的实施阶段,其中主要包括招募、筛选(或称选拔、选择、挑选、甄选)、录用三个具体步骤。

人员的招聘,是人员配备中最关键的一个步骤,因为这一工作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人员配备的其他方面,而且对整个管理过程的进行,乃至整个组织的活动,也都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这是古今中外都公认的一条组织成功的要诀。

通常组织结构设计中的职位说明书,对各职位已有了明确的规定。在人员招聘时,可以通过职务分析来确定某一职务的具体要求。职务分析的主要内容有:这个职务是做什么的?应该怎样做?需要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有没有别的方法实现目标?如果有的话,那么新的要求又是什么?

个人的素质与能力,是人员选聘时,要重点考虑的另一重要标准。应根据不同职位对人员素质的不同要求,来评价和选聘员工。如法约尔就提出作为主管人员,其个人素质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身体健康、精力旺盛、行动敏捷;智力、理解和学习的能力、判断力、记忆力、头脑灵活、思维敏捷、专注; 道德。有毅力、坚强、勇于负责任、有首创精神、忠诚、有自知之明、自尊; 一般文化。具有不限于从事职能范围的各方面知识,能写会算;专业知识。具有技术或商务、或财务、或管理等专业的职能知识; 经验。从业务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这是人们自己从行动中吸取的教训的记忆。除以上六个方面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从事管理工作的欲望,或称管理愿望,是指人们希望从事管理的主观要求。

三、乡镇事业单位招聘人员条件?

(一)基本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3.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5.符合岗位所需的其他条件;

6.具备国家规定的岗位所需的必要条件;

7.符合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回避规定。

(二)以下人员不纳入本次招聘范围。

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或被开除公职的人员;刑罚尚未执行完毕或属刑事案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司法机关尚未撤销案件、检察机关尚未作出不起诉决定或人民法院尚未宣告无罪的人员;尚未解除党纪、政纪处分或正在接受纪律审查的人员;因违反法律法规或单位人事纪律等被单位辞退或解聘未满5年的原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违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聘)纪律而处于禁考期的人员;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失信被执行人;国家有关部委联合签署备忘录明确的失信情形人员。

现役军人;在读的非应届高校毕业生;试用期内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含新提拔领导干部的职务试用期);市内未满机关事业单位招录(聘)公告中或聘用合同中约定的最低服务期限的人员;参加我市机关事业单位招录(聘)已按程序完成考察的拟聘用人员;我市公费培养、定向到乡镇教育(医疗卫生)机构就业,未满服务期限或本公告发布之日前未按规定程序解除培养及就业协议的师范(医学)生。

法律法规规定不得聘用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其他人员。

四、事业单位招聘哪些人员?

事业单位岗位类型:

1、事业单位管理岗

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六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四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一级、二级职员岗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三级、五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四级、六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两年以上;

四、六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五级、七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七级、八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2、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即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高级岗位为一至七级共7个等级;中级岗位八至十级共3个等级;初级岗位十一至十三级共3个等级。实施意见规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的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的岗位包括五至七级。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不区分正副高的,暂按现行专业技术职务有关规定执行,具体改革办法结合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另行研究制定。

人事部17日公布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的实施意见明确,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1:3:6。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1:3:6,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2:4:4,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

3、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

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其中技术工岗位一至五级共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事业单位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一至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五、事业单位招聘岗位代码排序原则?

岗位代码编制规则

岗位代码编制规则:岗位代码为11位数字,从左至右依次是:岗位类别、市区代码、县区代码、镇区代码、岗位代码。

岗位类别(2位):卫生--01,教育--02,综合--03;

市区代码(2位):汕尾--10 

县区代码(2位):陆丰--03 

镇区代码(2位):东海--01,碣石--02,甲子--03,        博美--04,南塘—05,湖东—06,甲东—07,甲西—08,大安—09,潭西—10,陂洋—11,西南—12,金厢—13,上英—14,桥冲—15,河西—16,城东—17,河东—18,内湖—19,八万—20。

岗位代码(3位):001-999(各单位按岗位顺序排列)。

六、事业单位招聘人员考试

事业单位招聘人员考试:如何备考才够有效?

事业单位招聘人员考试已经成为众多求职者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应届毕业生还是已经在职的人员,都希望通过事业单位的考试,稳定自己的工作和未来的发展。但是,面对众多竞争对手,如何备考才能够有效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呢?在本文中,我们将分享一些备考事业单位招聘人员考试的有效方法。

了解考试内容

第一步,准备事业单位招聘人员考试的关键是了解考试内容。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了解考试的科目、题型、时间分配等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事业单位招聘人员考试可能会有不同的科目和考查要点,因此需要认真研究每个事业单位招聘的具体信息。

另外,还需要关注考试的难度和命题特点。通过分析过去几年的考试试题和命题趋势,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了解考试内容和命题特点是备考的基础,也是提高备考效率和成绩的关键。

制定备考计划

第二步,制定备考计划。备考事业单位招聘人员考试需要系统性和长期性,因此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备考计划是必不可少的。根据考试时间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备考时间和学习进度。

备考计划可以包括每天、每周、每月的备考目标和学习计划。制定备考计划的目的是让自己的备考过程更有条理、更有计划性,避免临时抱佛脚和盲目备考。

在制定备考计划的同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时间安排,合理分配时间。比如,如果白天上班或上课,可以利用晚上和周末进行备考;如果白天有空闲时间,可以适当调整备考计划。要记得合理安排时间休息和娱乐,保持学习的动力和效果。

选择合适的备考资料

第三步,选择合适的备考资料。备考事业单位招聘人员考试需要大量的学习资料和参考书籍。通过选择合适的备考资料,可以提高备考的效率和针对性。

首先,可以从官方出版的备考教材和习题集开始。这些教材和习题集通常覆盖了考试的全部内容,是备考的必备工具。可以结合教材的说明和习题的解析,掌握考试的考点和解题技巧。

除了官方出版的教材和习题集,还可以参考一些备考指南和经验分享。这些指南和分享通常是由已经通过事业单位招聘人员考试的考生撰写。他们分享的备考经验和技巧,对于我们理解考试的要求和提高备考效果都有很大帮助。

刷题和模拟练习

第四步,刷题和模拟练习。备考事业单位招聘人员考试,刷题和模拟练习是提高备考效果的关键。通过刷题和模拟练习,可以熟悉考试的题型和解题技巧,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度。

可以从易到难,逐步进行刷题和练习。先从基础题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和复杂度。在刷题和练习的过程中,要做到反复训练,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的题目和解题方法。

另外,可以参加一些模拟考试。模拟考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备考状态和问题所在,及时调整备考策略。通过模拟考试,可以提高考试的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合理安排复习和休息

第五步,合理安排复习和休息。备考事业单位招聘人员考试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备考过程,因此合理安排复习和休息非常重要。

在备考过程中,要定期进行复习,巩固之前的知识和技巧。复习可以分为小复习和大复习,小复习可以每天进行,大复习可以每周或每月进行。在复习过程中,要有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深入理解和记忆。

同时,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长时间的学习和备考容易导致身体和心理疲劳,影响备考效果。适当的休息可以帮助我们恢复精力和专注力,增加备考的效率和效果。

保持积极心态

第六步,保持积极心态。备考事业单位招聘人员考试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中间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在备考过程中,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坚持到底。

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相信通过努力和坚持一定可以取得好成绩。要保持对成功的期待和信心,不轻言放弃。在备考过程中,可以给自己一些小目标和奖励,保持学习的动力和激情。

总之,备考事业单位招聘人员考试需要明确目标、制定计划、选择资料、刷题练习、合理安排复习和休息,保持积极心态。只有全面系统地备考,才能够有效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顺利通过事业单位招聘人员考试,实现自己的工作梦想。

祝愿每一位备考的求职者都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七、事业单位招聘人员的招聘条件由谁定?

大多由招聘单位定。根据本单位的职能和岗位需求,确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确定好后向上级上报需求人才的专业、岗位经验、证书以及其他限制条件。

有一小部分由上级部门(组织部或人社局)规定,他们收到各单位招聘申请后,会进行审查,防止“萝卜坑“,很多地区的招聘已经规定不能只写一个专业范围,同时不得设置不合理的限制条件,不得招聘与单位职能不符合的专业。

八、企业招聘采购人员,应考虑的原则?

①双向选择原则。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企业选人,劳动者择业。

②效率优先原则。即灵活选用招聘形式和方法,降低招聘成本。

③发展潜力原则。即招聘员工不仅要看综合素质与岗位的要求,更重要的要看发展潜力。

④确保质量原则。即每个岗位上的人员是最合适的,形成群体优势。

⑤按需招聘原则。即招聘一定要根据岗位需要。

⑥公平公正原则。既要公开招聘条件,公开考核结果。

九、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要遵守的原则?

一是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统一规范、分类指导、分级管理,强调进人上公开透明,着重规范制度、条件、程序和权限

二是坚持单位用人自主权与政府宏观管理相结合。公开招聘制度在招聘计划编制、岗位条件设置、人员资格审查、考试考核、人员聘用等方面赋予用人单位充分的自主权。在政策指导和监督方面强调组织人事部门与事业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能,通过对招聘方案、聘用人员的备案监管,达到控制进人数量、提高进人素质的目的,实现政府的宏观管理。

三是坚持分级分类指导的原则。事业单位门类繁多,情况复杂,不同层级、不同行业的事业单位都有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招聘方案备案的权限上,我省明确各级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是同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主管机关,实行分级管理。在分类上,要求考试科目、方式应根据行业、专业及岗位特点确定,不强求统一,主要考察招聘岗位必需的专业知识、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

十、事业单位新招聘人员如何定级?

事业单位管理岗定级标准:

按照《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事业单位管理岗分为十级,刚参加工作分配到管理岗位的职员,一般核定为十级管理职员,相当于公务员序列里的办事员;实习期满后晋升为九级职员,相当于科员。从九级职员晋升到八级职员,就需要硬性条件限制了:四级以下职员晋升,必须在下一级职员岗位上任期满三年以上才符合晋升条件。也就是说,八级职员晋升,必须是九级职员工作满三年以后,才能达到基本晋升条件。

九级十级职员依然是一般干部,属于人事部门管理,级别只在工资核算时起作用。而八级职员相当于公务员序列里面的副科级,已经属于组织部门管理和任命的干部了。受管理岗位领导职数比例限制,八级职员开始就有相应的职位限制,在县区一级,50名编制以下的事业单位可以调一正两副三名领导职数,也就是八级管理岗位只有两个,七级管理职位一个。由此可见,八级以上管理职位晋升之困难。许多人在九级管理岗位上工作了一辈子,早就满足了八级岗位晋升的条件,却因为职数限制,得不到提拔任用。

随着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的试点改革,为了解决管理人员因职数限制,长期得不到提拔任用,工资待遇较低的现状和问题,江西、宁夏等地开始试行类似于公务员“职级并行”的政策。具体为:

1、现聘管理岗位九级、八级职员满6年以上,且聘期内须有一个年度考核为优秀,可对应晋升非领导职责八级、七级职员;

2、现聘管理岗位七级、六级职员满13年,工龄满25年且聘期内须有三个年度考核为优秀,可晋升非领导职责六级、五级职员。

3、新招聘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聘用在管理岗位上满1年后,考核合格,可不受职数限制分别晋升非领导职责八级职员、七级职员;

4、乡镇所属事业单位晋升非领导职责七级、八级职员的任职年限,以在乡镇事业单位管理岗位工作年限为准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