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震减灾知识?
地震来临如何避震:
1、如果正在上课时发生地震,要在教师指挥下抱头、闭眼,尽量蜷曲身体,迅速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2、在行驶的电(汽)车内避震,应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3、在户外避震时,应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
4、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避震,应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用随身携带的物品挡在头上。
紧急备用品的准备:
·饮用水;
·食品、婴儿奶粉;
·急救医药品;
·便携式收音机、手电筒、干电池;
·现金、贵重品;
·内衣裤、毛巾、手纸等。
二、校园防震减灾知识?
.地震时在室内,注意寻找躲避点
◆ 首先要关闭电源、火源。
◆ 寻找掩护,蹲下并抓牢身边物体。学会利用桌子底下的空间,或身子紧贴内部承重墙作为掩护,然后双手抓牢固定物体。
◆ 如若身边没有这样的遮蔽物,可以用双臂护住头部和脸部,蹲在房间的角落。
◆ 远离玻璃制品、可能坠落的物品。
◆ 如正好躺在床上,不要随意移动,用枕头和被子护住头部,若床上有吊灯则要赶紧撤离。
2.地震时在室外,远离建筑物
◆ 地震时正好在室外,要注意远离建筑物、大树、电线杆等可能倒塌的物体,寻找空旷的场地后蹲下,用双手护住头部原地等待。
3.地震时在车上,靠边停车
◆ 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靠边停车,留在车内。
◆ 不要将车停在建筑物旁、大树旁、立交桥下、电线电缆下。
◆ 不要试图穿越已经损坏的桥梁。
◆ 地震结束后,注意道路的破损情况小心前进。
4.被困废墟时,尽力保存体力
◆ 如若不幸被掩埋,不要随意移动,安抚好周围人的情绪。
◆ 用手帕或布遮住嘴巴,避免吸入粉尘。
◆ 敲击管道或墙壁发出声音,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
◆ 若其他办法都不奏效再大声呼喊,因为这样会耗费更多体力并有吸入粉尘的危险。
5.这些逃生误区,一定要注意:
◆ 不要盲目逃离建筑物:地震预警时间短,加之房体受损、门窗变形,逃出建筑物并不容易,并很有可能在逃离的过程中因余震陷入危险之中。
◆ 不要选择跳窗逃生:跳窗本身很危险,若遭遇余震,生还的可能更低。
◆ 逃生时不要推搡:逃生时互相拥挤,一旦发生踩踏事件将是二次伤害,十分危险。
◆ 逃生时不要乘坐电梯:地震时电梯有可能极速下落。
◆ 不要藏在天桥或雨棚下:地震时这些遮蔽物极容易坍塌。
“以防为主,安全第一”
加强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措施
优化校园安全环境
筑牢学生生命安全防线
三、防震减灾的知识?
防震减灾就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主要的解法是设计提高防震能力的建筑,防震减灾的主要内容有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以及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
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于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于2008年12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1、当人们在遇到突如其来的地震时,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应急措施。在来不及逃出房屋的情况下,住平房的人可就近躲避在坚固的写字台下、炕沿下、床板下等。
2、住楼房的人应尽快从大房间躲避到厕所、厨房等小房间处;当来不及逃离大房间时,应躲在内墙墙角下、家具与门框附近等处,并保护头部和呼吸安全;不要躲在楼房的外墙角,以防外墙震裂倒塌而跌出墙外。不可躲在阳台上、窗户旁与拥在楼梯口,更不可盲目跳楼以防摔伤。
3、当主震约在20秒钟过去后,要立即撤出房间,以防接着而来的余震造成伤害。住高层楼房的人不可乘电梯逃离。为防地震造成停电和火灾,可沿楼梯撤出。逃出室外或己在室外的人应保护头部,以防止被瓦砾等物砸伤,并迅速往广场、操场、公园等空旷安全处疏散,要躲开狭窄街道、高楼、影壁、女儿墙、烟囱、桥梁、高压线、变压器、河堤,水坝等危险地段。
4、若地震时在立交桥上,司机和乘客应迅速步行下桥躲避;若地震时正在车间、影剧院、商场、学校等公共场所,若时间允许可依次迅速撤离;在来不及时,可就近躲在车床下、桌子下、舞台下、椅子下、柜台两侧等处。大地震后还有多次余震,此时不能回到尚未倒塌的建筑物内;倒塌的建筑物如发主火灾应迅速扑灭,以救出被困往其中幸存的人。被埋在废墟中的人,应尽可能加固自己同围的支撑物,并用连续有规律的敲击声和呼喊声求救。
四、防震减灾小知识?
一、了解地震
1、震级大小划分震级大小划分——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划分大致如下:1、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2、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3、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4、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2、地震分类地震分类——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狭义而言,人们平时所说的地震是指能够形成灾害的天然地震。
3、怎样粗略判断地震的远近与强弱地震时震中区的人们感到先颠后晃,随着震中距离的加大,颠与晃的时间差会逐渐加长,颠与晃的强度会逐渐减弱;在一定范围以外,人们就感觉不到颠动,而只是感到晃动了。若地震时你感到颠动很轻,或者没有感到颠动,只感到晃动,说明这个地震离你比较远;颠动和晃动都不太强时,说明这个地震不很大。
二、科学避震
地震发生时应沉着应震,立即采取行动避震。假如你的行为镇定自若,就会获得安全,躲过灾难,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了一定准备,震时又能利用预警现象,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
1、震时是跑还是躲?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这是因为震时预警现象很短,由于剧烈地动,人们行动往往无法自主;如果是在楼里,跑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若住在平房,发现预警现象较早,则应力争跑出室外到开阔、安全的地方避震。所谓就近避震,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
2、躲在什么地方避震?
室内应寻找“救命三角”,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应选择远离建筑物,开阔、安全的地方避震。
3、身体应该采取什么姿势?
“伏而待定”,即蹲下、坐下或趴下,尽量蜷曲身体,使身体重心降低,同时,双手要牢牢抓住身边的牢固物体,以防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暴露在物体外而受伤。
4、怎样保护身体重要部位?
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书包、被褥、沙发垫等顶在头上。
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侵入。
保护口、鼻:有条件的情况下,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尘、毒气吸入。
5、地震时不应采取的行为:
不要躲在屋顶大梁下
千万不能站在房间中央
不要躲在窗户边
不要靠近不结实的墙体
千万不能跳楼
不要乘坐电梯
6、震时被压,要怎么办?
(1)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
(2)搬开身边可移动的碎砖瓦砾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
(3)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
(4)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5)不要长时间呼救,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6)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后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
五、防震减灾知识资料?
非常重要。因为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为破坏性的一种,不仅会造成财产损失,还会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学习防震减灾知识,可以提高人们的自救能力和应急避险能力,降低受灾损失。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和特点,推动科技和技术的创新,发展可持续的社会和城市建设。如果你想了解,可以查找相关书籍、网络资料和教育课程,同时也可以参加相关的培训和讨论会,增强自身的防震减灾能力。
六、防震减灾知识点?
1.地震发生的原理和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2.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的概念,并了解地震的分类和预测方法。
3.了解地震造成的灾害和危害,包括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交通受阻等。
4.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地震的防范措施,如要求建筑物符合抗震建筑标准、注意家庭教育及常备应急灾害物资如防水胶带、食品、水等。
5.如何在地震发生后采取正确的行动,例如选择安全的位置、怎样用水、食物、通讯等来维持生命。
6.了解防震减灾的组织、调度和协同机制,例如国家防震减灾局、防震救灾指挥部等。
7.在地震救援中,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和自救互救原则。
8.关注科学的防震减灾技术和建筑材料,包括地震吸能构造、新型建筑材料等。
9.倡导公众的防震减灾主动性和技能,包括防震减灾教育和培训等。
七、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内容?
1.地震来临时应该迅速躲避到空旷、安全的地方,避免藏在角落或者逃向大厦、住宅等危险的建筑物。这是因为在地震期间,建筑物很可能会倒塌或者发生其他危险,如果不及时躲避到空旷、安全的地方,就会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2.进行地震知识的宣传教育,让大家了解如何在地震来临时做出正确的反应,以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这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例如在学校、社区、办公室等场所张贴宣传海报、播放宣传视频等。
3.在地震来临时,如果身处室内,应该尽快躲到桌子、床下面等坚固的家具下面。这是因为这些家具能够有效地防护掉落物,从而保护人身安全。
4.在地震来临后,应该迅速离开可能存在危险的场所,例如下水道、电线、燃气管道等。如果已经不幸被困在了建筑物内,就应该尽快呼救,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5.参加地震应急演练,熟悉应急逃生路线和方法。这样可以在地震来临时做出正确的反应,从而大大降低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风险。
八、防震减灾安全知识资料?
防震减灾安全知识如下:
1、地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地震时就近躲避,地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面或旁边、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处开阔、安全的地方。
2、身体应采取的姿势: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3、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走安全通道。
4、学校避震,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5、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6、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注意震后的卫生防疫管理。
7、家庭避震,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8、公共场所避震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1)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2)在商场、书店、展览、地铁等处: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9、户外避震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下。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避开其他危险场所:如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雨篷下、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
九、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误区有哪些?
防震减灾目前预警系统虽然在持续进步,但是还不能达到有效的提前预警。
具体常见的误区可以参见:地震逃生四大误区要知道 - 应急常识
个人觉得最重要的是提高个人科普知识,然后注重演练,切勿慌张,大喊大叫。一旦被困,坚信会即使有人来救命。
因此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基础。最重要的是常演练,因为大多数人面对的是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应该怎么做,而不是去背诵那些防震减灾知识。
所以尽量做到一年演练两次,让学生,老师,民众,干部等都熟悉各个流程,应该如何应对。如何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撤离建筑,到达指定安全区域。让民众养成反射反应。
十、防震减灾知识基本常识?
1、如果正在上课时发生地震,要在教师指挥下抱头、闭眼,尽量蜷曲身体,迅速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2、在行驶的电(汽)车内避震,应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3、在户外避震时,应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
4、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避震,应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用随身携带的物品挡在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