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企业信息 > 单位中山人才网

四川省蓬溪县的名人有哪些?

175 2023-06-02 02:32

席书(1461~1527),明代贤相,字文同,号元山,遂宁吉祥乡(今属蓬溪县)人。1489年中进士,历任工部尚书、左副都御史、礼部尚书等职,死后赠太傅,谥文襄。他为官颇有建树,在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兴办教育、平定叛乱等方面政绩显著。力主改革,上表献新政十二事,嘉靖帝颇为赞许,诏令逐条执行,深得皇帝的器重,被“倚为重臣”。

张鹏翮(1649~1725),清代名臣,字运清,号宽宇,遂宁黑柏沟(今蓬溪县翰林村)人。从22岁中进士起,为官50余年,历任总督、三部(刑、户、礼)尚书等,几乎从事过清王朝从统一走向鼎盛时期内政、外交的各种重要工作。他是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胆识过人的外交家、政治家。1688年,他奉命随使团出使俄国,抱以“愿效张骞,以身许国”的决心,终不辱使命,使这次出使为第二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创造了条件。他还是治理河道的专家,提出“开海口、塞六坝”等治河主张,经过近十年努力,在黄淮水系上修建了一系列工程,使狂野不羁的黄淮和运河顺轨安澜数十年,黄淮灾区呈现出连年丰收的景象。他将治河经验写成《治河书》十卷,《中国水利史》对此列专章介绍,给予高度评价。康熙帝将其树为名臣楷模。生前康熙评价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死后雍正帝赞誉他是“卓然一代完人”。

张问安(1757—1815),字悦祖,号亥白,祖籍蓬溪县金桥乡两河口,张鹏翮玄孙、张船山之兄。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例授教职不就,遂遍游名山胜水。后家居奉母,以图史自娱。曾主讲华阳、温江书院,多所成就。亥白与弟船山,皆一时之杰,以诗名世,号称“二难”。清诗人王学浩评亥白诗云:“读之但觉其语淡而味腴,节短而韵长,盖将韦孟之外,另辟一径,以与唐人争席也”。著有《亥白诗草》8卷,存诗840余首。胡传淮选注的《张问安诗选》、编著的《清诗人张问安年谱》,对研读张问安有重要作用。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号船山,清代名相张鹏翮玄孙。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五十五年(1790)三甲第55名进士。五十八年(1793),任翰林院检讨;嘉庆五年(1800),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十年(1805),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巡视南城;十四年(1809),擢吏部郎中;十五年(1810),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十七年(1812),称病辞官;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病逝于苏州,归葬蜀中故里蓬溪县金桥乡两河口。张船山一生致力于诗书画创作,著有《船山诗草》及《补遗》,共26卷。张船山是清代乾嘉诗坛大家,不单是清代蜀中诗冠,也是清代第一流的诗人和著名诗学理论家,为性灵派后期的主将和代表人物。胡传淮所著《张问陶年谱》对了解张问陶的生平事迹可资借鉴。

张问彤(1768—1832),字受之,号饮杜,与张问安、问陶为从兄弟。少负隽才,工古文词,兼冥心理学。乾隆五十七年(1792)举乡试第一。嘉庆元年(1796)荐孝廉方正,补什邡教谕,日以讲学为事。晚授山西和顺县知县,山西巡抚欲留其在省垣以备顾问,以知州升用,未果,病卒。问彤精音韵学,又工诗,与问安、问陶时有唱酬,然独主少陵,故名其诗集曰《饮杜诗集》。

程孟宗《蓬溪县志•孝行•古迹》、《四川通志•节孝》、《蜀梼杌》等文献均记载:程崇,又名程崇雅,字孟宗,五代后蜀蓬溪县人,性纯孝。母老病笃,冬忽思笋,崇雅无计可得,乃往林中抱竹哭泣。须臾地裂,出笋数茎,亟待归以进。母食毕,即愈。蜀主孟昶于广政二十年(957)十二月旌其门,于冬笋沟筑“孝义台”以彰。

冯楫(1075—1152),字济川,号不动居士,宋代遂宁府蓬溪县人。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历官秘书省正字,蜀州教授,尚书司勋员外郎、巴州知州、利州路提点刑狱公事、剑州知州、涪州知州。绍兴八年(1138)任国信计议副使;绍兴九年正月,任宗正少卿权尚书礼部侍郎;绍兴十三年九月,任泸南沿边安抚使知泸州,成为宋朝的边陲大员。绍兴十九年,升为敷文阁直学士(从三品)。绍兴二十二年六月卒。撰有《时议录》《谏议录》等著作。今存《中兴永安桥记》《净严和尚塔记》《密印寺钟楼记》《大中祥符院大悲像并阁记》《南禅寺记》等文。

张令问,自号天国山人。唐末蓬溪人。博学善诗,不屑仕进,以隐居闲适为乐。尝赠杜光庭诗云:“试问朝中为宰相,何如林下作神仙?一壶美酒一炉药,饱听松风白昼眠”。可见其志趣。《全唐诗》录其诗一首。《四川通志》《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载其事迹。

谢金,字子真,宋代蓬溪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司马池(司马光之父)知小溪县,重其人而与之订交。尝居五龙山(今天福镇五龙盘),以诗自娱。其诗平淡,有韦(应物)柳(宗元)之遗风。著有《五龙山居诗》2卷,今佚。《四川通志》《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有传。

张赞(1415—1489),字邦翊,号靖翁,明代遂宁黑柏沟(今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人,清代名相张鹏翮系其昆孙。明景泰五年(1454),张赞中三甲第167名进士,历官礼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因其志行深纯,明习典故,智略可任边事,遂于天顺八年(1464)出任云南省姚安府知府。张赞到任后安辑地方,拊循人民,躬节俭以励其俗,登诗书以施其教,威德并行,吏民服从其化,使姚安府民安耕凿,士知礼义,惠政卓著,吏民称颂。《云南通志》《姚安县志》,载其事迹。

席春(1472—1535),字仁同,号虚山,席书仲弟。明代正德十二年(1517)三甲第161名进士。历官翰林院庶吉士、河南道监察御史、云贵巡抚、翰林院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吏部侍郎。诗文雄深,著有《虚山文集》。

席彖(1476—1521),字材同,号梅山,席书三弟。明正德九年(1514)三甲第52名进士,官户科给事中。正德十四年(1519),武宗欲幸金陵,席彖劝阻,被贬谪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判官。十五年(1520)秋,席书任湖广巡抚,席春出按云贵,俱相继取道还家,与席彖联床故庐。十五年(1520)冬,席彖赴夷陵,席书、席春送至潼南大佛寺而别,各作诗记之。世宗继位,复席彖原职,而席彖已卒,赠光禄少卿。

张庠,明代蓬溪人。正德甲戌(1514)年,三甲第133名进士。嘉靖十年(1531)官至贵州兵备副使。因都匀苗民反叛,张庠上任,整饬兵马,直捣其巢,执首领,释放协从者,苗人畏服。十一年(1532),杨恒又倡乱,庠率兵剿破,声名大震,去任之时,士民卧辙攀留。《贵州通志》有载。

谭缵,字元孝,明代蓬溪人。正德丁丑(1517)年,三甲第180名进士。初授行人,外升江西道监察御史,议大礼,引帝怒,杖于廷。又参劾权贵强夺民田事,几致奇祸。继而又弹劾翰林院学士、吏部尚书汪钅宏,先以揭贴呈堂,汪读之,面发红,云:“吾亦至此乎”?谭缵怒而对曰:“御史无状,据以闻,丝毫不敢隐”。闻者吐舌,暗称好一个铁面御史。嘉靖十一年(1532)升河南副使,抚治信阳兵备,致仕卒。著有《宝梵寺修造记》。

谭訚,明正德辛巳(1521)年,三甲第105名进士,历官陕西副使,兵备固原,始议修边墙以御外患,因边有铁铸泉,番人数饮马于此,谭分兵驻守,番民不敢近境。边境安宁,大建边功,闻于朝,受上赏。

谭维,明嘉靖十七年(1538),二甲第53名进士。官主簿、户部主事。人称至孝,居乡耻逢迎。谭缵、谭訚、谭维是三兄弟,他们是蓬溪历史上,继宋代赵溥、赵炳、赵球“一门父子三进士”之后,又出现的一个“一门兄弟三进士”。县人曾在学宫侧为他们建立“兄弟进士坊”,以资表彰。

王庭,明代蓬溪人。隆庆辛未(1571)年,三甲第20名进士。性至孝,中进士后,不就铨选,回乡归养三亲。躬耕数亩,出入闾巷,布袍草鞋, 不乘车马,与樵夫野老为伍。著有《陈情乞归养表》《重修学宫记》。

杨作楫,明末蓬溪人。万历丁未(1607)年三甲第181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升编修。万历三十七至三十九年(1609—1611)外任山西闻喜县知县,以政绩卓异,升山西提督学政,转调任河南布政使。万历四十三年(1615)任江西布政使。崇祯初年,擢河南巡抚。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势如破竹之际,杨作楫督兵剿捕,使起义军大受挫折。崇祯末年,卸任归里,家无余资,田舍仍旧,唯存书史而已。著有《修建石鱼山书院记》《重修明月寺碑记》《重修学宫记》等诗文。

杨艹仰 ,号竹泉,明末蓬溪人。崇祯诸生,以诗名于时,《明蜀诗》载有其诗。

杨廷极,杨艹仰,之子,字青石,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有诗集,今佚。《剑阁芳华集》载有其诗。

蒲拱辰,字居北。清代蓬溪县鸣凤镇大儒沟人。幼家贫,研读经史不废。顺治十四年(1657)举人。自甘淡泊,以教授生徒自娱。执教善诱,从学者众。杨兆龙、王许、梁再灏等名士皆出其门下。蓬溪本荒僻之地,清代振兴文教者,实自拱辰始。《四川通志》有传。

张懋诚(1667—1737),字孟一,号存庵,张鹏翮长子、张船山曾祖。性忠直,有气节。读书时即不趋奉豪贵。惟事诸大家书籍,手口诵作不辍。康熙二十六年(1687)中举人,出任安徽怀宁知县十年,抑豪强,处衙蠹,救穷民,爱寒士,开运河,护城池,作养斯文,文教大兴;治怀实政,民深感戴。任期内,张懋诚续修《怀宁县志》并作序,今存。他还重修大观亭,今已成为古城安庆的一大景观。康熙五十四至五十八年(1715—1719)任奉天辽阳知州,处死妖恶。特放科道,疏流民,纠保举。巡东城,称铁面御史。后升通政使司通政使,不避宰相私人,行必参奏。署工部右侍郎,一清积案,官吏肃然,有古良吏风。著有《通政诗集》一卷。

张勤望(1694—1757),字孚嘉,号后斋,又号莲洲,张懋诚子、张船山祖父。天资敏悟,约已嗜学。康熙五十二年(1713)以恩荫,补顺天粮马通判。后随祖父张鹏翮治黄河,实心办事,京察一等,升户部员外郎、郎中,命往江南署安徽宁国府知府。会有徽宦与民讼争坟山,案积二十余年,上官以其贤能,专委勘谳。张勤望至徽,按册清查,而界址立分,悉以地归诸民,旁观数千人赞云:“不愧天下清官张相国之孙,二十年尘案,片言决矣!”乾隆十一年(1746),先署山东莱州府篆,旋署登莱青道,题补登州府知府。至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市),劝课农桑,奖善惩恶,作育英才,政声远播。乾隆十三年(1748),张勤望对登州莲洲书院重修,改名为瀛洲书院,今为山东蓬莱市城区历史名胜,遗址在蓬莱一中大门附近。其墓位于今四川省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今存,素碑无饰雕。

张顾鉴(1721—1797),字镜千,号耐舫、冰亭,张勤望子、张船山之父。乾隆六年(1741)中顺天乡试副榜,得教习,考满,分发河南,署遂平知县。后补安阳知县,除奸剔弊,积习一空,蔡以台修撰赞美云:“西门豹、梁彦光之风,其复见于今日乎?”乾隆十七年(1752),调任嵩县知县,兴建伊川书院。二十二年(1757),丁父忧。服除,改补山东馆陶县知县,兼署冠县知县,承办郯子花园行宫。升湖北均州知州,调任荆门知州,还署黄州通判,升汉阳同知,再升云南省开化府知府。以荆门州失出案,被议离任。工诗善书,著有《撷芳集》《晓窗集》《近花集》行世。卒葬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

杨兆龙,清代蓬溪县赤城镇葫芦坝人。康熙十一年(1672)解元,授涪州学正。为官廉洁持正,不为毁誉所动。出王士祯门下,其诗颇为王士祯赞赏,著有《杨兆龙诗集》行世。《四川通志》《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有传。

奚继徽(1741—1821),字慎典,号琴轩,清代蓬溪县人。少家贫,洁身自强,出则勤耕,入则勤读。乾隆三十五年(1770)举人,授直隶曲周县令。为官十余年,除积弊,轻徭役,明决善断,惠民为先。去官日,士民绘“攀辕图”以送。年七十八卒于家。著有《琴轩诗草》《鹤鸣草堂文集》行世。

蒲心豫,字则立,号有亭。清代蓬溪人,乾隆甲子(1744)年四川乡试解元;乙丑(1745)年,三甲第112名进士。幼聪颖绝人,凡书史之文,过目则能背诵。中进士后,出任山东观城县知县。二十一至二十四年(1756—1759),任湖南麻阳县知县,廉洁自守,所至卓有循声。任满归里,囊无余钱,行李萧然,人皆叹仰。著有《归林诗集》行世。

王旭龄,字东升,号书山。清代蓬溪人,乾隆甲子年(1744)举人,辛末(1751)年,三甲第123名进士。乾隆十七至二十年(1752—1755),任湖北房县知县。二十五至二十七年(1760—1762),任郧阳县知县。有惠政,廉洁自持,卒于官,贫不能治丧事,士民感其德,集资抚榇归里,闻者皆叹其有清德。

蒲文甲,字震东,清代蓬溪县人,嘉庆戊午(1798)年举人,辛酉(1801)年,三甲第76名进士,授内阁中书,历充方略馆协修、大清实录馆分校、文渊阁检阅官、稽察六部事务,后为军机处行走,俱能称职。性倜傥不羁,工诗,凡所阅历之事,必以诗记之。时云、贵、川三省白莲教起义,蒲文甲深感时局动乱,政局不稳,遂离任而归,不久病逝,年仅38岁,世人尤感可惜。著有《清平诗集》。

奚大壮(1775—1829),字安止,号雨谷。清代蓬溪县人,清嘉庆戊午年(1798)举人,乙丑(1805)年,二甲第89名进士。丙寅(1806)年授湖北应城县知县,卓有政声,尤以拿获天主教匪徒,名震湖广,被皇上垂询接见。己巳(1809)年亲往云南办铜,所历山川风物,民习社风,皆行于诗。第二年回应城县时,“从前父老攀留处,又见儿童竹马迎”。甲戌(1814)年应城遇奇旱,县境大饥,流民塞道,迁徙他方。奚大壮亲奏,请缓征税,上悯其为事诚,百姓苦,准于减免。次年,再遇饥荒,倡议官绅、胥吏出俸赈济灾民,州境内流民安养,各图生计,得以民情稳定。二十二年(1817)升兴国州知州,四充湖北、云南乡试同考官,所拔多知名人士,民仰之如神。道光元年(1821)春得其父家书,言身染重病,奚大壮即请终养,离任回籍。后应聘掌教成都墨池书院。道光九年(1829)病逝,年54岁。奚大壮为清代蜀中诗人,著作有《雨谷诗集》《雨谷文集》《应城县志》《纪行草》《办铜管见》《重修常乐寺记》等。清《国朝全蜀诗钞》录其诗10首。

杜思柔,字容谷,更名宇昕,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官温江、昭化教谕,擢河南封邱县知县。有《试院煎茶》等诗留于后世。

陈鸿翥,字羽仪,号逵亭,清代蓬溪县隆盛场(今大英县隆盛镇)人。嘉庆年间庠生,历任什邡、夹江、珙县教谕。振德行于庠序,资单寒以膏火。晚致仕归,喜印《文昌孝经图注》以赠人。工书,遗迹今有存。有什邡《游慧剑寺》等诗留存后世。

陈鼐,字南村。清代蓬溪诗人。曾任江西峡江知县,历官德化、瑞金、兴国、星子、新城、石城、都昌及义宁知州。工诗书,为官清正。著有《出塞吟》《南村诗集》等,清代顾也樵《诗缘正编》录有其诗。

钟瑞廷(1805—1884),字微垣,号梅花瘦人,清代蓬溪石板滩场(今大英县象山镇)人。咸丰九年(1859)举人,授中书科中书。由于时局动荡,遂决意不求仕进,著书自娱。曾主讲蓬莱、蓬山、象山、经义书院。著有《龙溪诗草》2卷。

杨树之,名希淦,字树之,号荷溪,清代蓬溪荷叶溪(今荷叶乡)人。道光甲午(1834)年举人,官四川仁寿县教谕、浙江石堰场盐大使。著有《味鸥山房诗集》4卷。

庞际超(1807—1861),字希元,清代蓬溪县赤城镇水磨嘴村人。清咸丰二年(1852)恩贡,喜为诗,著有《绿秀山房诗草》。

胥仁禧,号春生,清代蓬溪赤城镇周家店村胥家湾人,道光八年(1828)举人,官九姓土司训导、巴县教谕。有《寄庞际超四首》等诗留于后世。

王衮,字补之,清代蓬溪布衣诗人,誉为蓬溪“诗人之杰”,终身贫困,常绝食,不食嗟来之食,性高洁。著有《匏庵志异》2卷、《抱牍山房诗集》2卷。

张秉谦,号虚船,清代蓬溪县河边场(今大英县河边镇)人,同治六年(1867)岁贡生,著有《孽海慈航》《南宋忠义录》等。主讲蓬山书院,多所成就。及卒,四川按察使牛树梅为之作传,刻入《闻善录》中。

钟永定,号止安,清代蓬溪县石板滩(今大英县象山镇)人,钟瑞廷第三子。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曾任江苏按察使李鸿裔(中江人)幕僚,后回川主讲中江、三台、蓬溪诸书院,任广安州训导,皆精心育才。年八十八岁卒于家。著有《龙溪诗草后集》4卷、《龙溪骈文》1卷。

何兆熊(1845—1906),字云帆,清末蓬溪县旌忠乡人。同治十三年(1874)三甲第53名进士,历官礼部主事、总理各国衙门章京、掌印郎中、海关道道尹。端品立行,办事练达。光绪三十二年(1906)卒于任上,归葬蓬溪县旌忠乡。有诗《永圣祠题壁》等留存于世。

何中权,号秋坪,清代蓬溪增生。性聪敏,博通书史,长于词章之学。大竹江国霖,以探花及第,过县境,与江莘野先生叙宗族,盘桓有日,提倡词章之学。何中权从学于江氏,尤得奥秘。所著诗赋,俱足传诵。

杨应祥,清代蓬溪人。光绪七年(1884)岁贡生。著有《倚竹窗诗草》4卷。《巴蜀古诗选解》录有其诗。

梁仲舒(1845—1908),字虚谷,清代蓬溪县高坪镇樟树坡村人。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后任蓬溪县劝学所视学,调任资阳训导、南川县教谕。光绪三十四年(1908)卒于官,年六十四。著有《樨香馆诗草》《英灵集》。

庞仲瑶(1853— ?),名琼科,蓬溪县赤城镇禹城村大头沟人。清末秀才,民国时私塾教师。善诗、工书画。

曾世礼(1867—1928),字修五,蓬溪县石板滩(今大英县象山镇)人。工诗善文,光绪三十二年(1906)优贡,与射洪李雨生、邬建侯并称“涪江三名士”。曾任湖南湘乡知县。参加编辑有《蓬溪续志》《蓬溪近志》,著有《容园诗存》等。

廖嶷,字云泉,蓬溪县新胜乡人,善诗文,工书画,山水师王石谷,后拜清末著名书画僧竹禅为师,笔力雄浑,画虎尤为所长。民国二十五(1936),客成都,与李瑞峰、傅双无、岩沛友善。性嗜酒,郊行辄醉而归。1938年2月,新都宝光寺方丈贯一和尚题廖嶷山水画云:“远望烟云锁翠峦,虎溪笑意对谁谈?渔翁指顾云何渡,一篙春水过江南”。今新都宝光寺尚存其书画。

胡祖虞(1855—1915),字俊之,蓬溪县康家渡(今红江镇)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梁山中学教员。民国初年,袁世凯欲称帝,他写下了感时绝句:“闲来无事数鸣豚,冬日围炉懒出门。休怪先生无远志,满天风雨近黄昏”。可见其对国事的感伤。

李凡丞(1887—1953),名先干,四川蓬溪县新胜乡人。1905年考入上海新华艺术大学学习国画,工花卉、翎毛,尤善绘鹰鹞,人称“李鹞子”。1928年后,先后在隆昌、遂宁、南充、蓬溪等地任中学国文和国画教员。建国后,选为蓬溪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段虚谷(1904—1977),四川蓬溪赤城镇人。1924年考入上海新华艺术大学。毕业后,执教于四川美专、蓬溪中学。1956年,调至西南师范学院,专攻山水画,人称“段山水”。其诗也富有雅趣。

席征庸(1905—1990),蓬溪县上东乡人。民国时期供职于国立编译馆,主编小学语文教材。抗日战争初期,著有《太行烈士》《抗战送粮歌》《死守宝山城》等诗文。建国后,任国家出版总署(今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