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袁崇焕案件冤枉不冤枉?
明朝人自己对袁崇焕的如何评价呢?——徐石麒于南明弘光年间所上的反对与清廷议和的奏疏中,概述了袁崇焕作为军事统帅时的事迹。他说袁崇焕是“阳主战”、“阴主款”,并且以杀边帅毛文龙为向敌人示好之信,而崇祯不同意议和,所以袁崇焕便邀后金军进攻,以胁迫崇祯议和。袁崇焕在蓟门先款待敌人,后来后金军半夜潜越入关,袁崇焕并不堵截,而是尾随殿后,所以崇祯才杀了袁崇焕。阎崇年说崇祯杀了袁崇焕是自毁长城,不过计六奇所著的《明季北略》中却说,袁崇焕杀边帅毛文龙之举,才是如秦桧杀岳飞一样的自毁坏长城。“崇焕捏十二罪,矫制杀文龙,与秦桧以十二金牌矫诏杀武穆古今一辙。”
但清朝官修《明史》:对袁崇焕评价惊天大逆转,“袁崇焕案”在崇祯朝本是定案,清乾隆时却发生了变故。乾隆钦定的《明史》里突然多出了“反间计”的记载,于是“袁崇焕案”便又有了新的解读。整个案情可谓来了个惊天大逆转。于是,袁崇焕由误国的罪臣变成了蒙冤的忠良。在这番逆转之后,崇祯成为了中反间计而误杀忠良的昏君,明朝整个朝廷也因阉党复仇陷害忠良成了奸党当道,完全符合了“主暗政昏”的评价,这样的解读不免流露出几分王朝更替的气象。但是,袁崇焕是否是忠良?《明史》中的“反间计”又是否存在?这些问题不经考证,原只是一家之言,可惜经过金庸、阎崇年等名人的渲染,这本经不起推敲的说法,反倒深入人心了。
那么后世对袁崇焕的评价如何?关于袁崇焕功罪的争论,从明清时期一直延续至今,依然存在着争论不休的“挺袁”和“倒袁”两派。
倒袁派以草根为主,多是依据各种史料证据中袁崇焕寡谋、损兵、丢粮、不救、议和、献媚、暮气、资敌、斩帅、纵敌、败阵、苟且等劣迹对其提出质疑。
挺袁派中不乏名人,如康有为、梁启超、金庸、阎崇年等,挺袁派的套路则多以《明史》为依托,一再提及《明史》中许多尚存争议的事件鼓噪氛围,其中最为犀利的就是“反间计”和“冤杀”,最后再抒发悲凉之情以博取同情。 金庸与阎崇年的“学术”就是以错漏百出的《明史》为蓝本 在近代研究袁崇焕问题的人中,阎崇年、金庸可谓是《明史》派和抒情派的集中代表,其力作《袁崇焕传》、《袁崇焕评传》更是以转述并加注《明史》为基本形式,并集各种抒情于大成。
不过《明史》成书于清乾隆年间,正是文字狱盛行之际,所以其中的错误和曲笔极多,将《明史》、阎崇年的相关著作与明朝的实录、奏议等原始资料对照阅读,就可以发现错误百出!
不仅如此,乾隆还在袁崇焕死后为其整容,明人的记载中袁崇焕很丑,当时的大学士钱龙锡在崇祯三年的折子中称:“崇焕初次陛见时,臣见其容貌丑陋,退谓同官,此人恐难胜任”,这个折子是《崇祯长编》里有记载的,钱龙锡敢和皇上这样说,说明袁崇焕长得丑,应该是大家都认可的。那么到底有多丑呢?明人张岱在《石匮书后集·袁崇焕列传》中称:“袁崇焕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极躁暴”,就是说袁崇焕个子很矮,长得像只猴子,并且性格暴躁。 现在网络上流行的袁崇焕的画像,皮肤白皙,容貌俊美,但画像上却写明画像作于乾隆戊寅年。乾隆年间的人,如何得知袁公相貌?就算考证史书,上述的记载怎么视而不见?
乾隆美化后皮肤白皙,容貌俊美的袁崇焕
有些人为神化袁崇焕不遗余力,阎崇年《袁崇焕传》援引朝鲜译官转述袁崇焕自己吹牛的话,力证努尔哈赤死于宁远之战,金庸《袁崇焕评传》也持此论。我们假设努尔哈赤确实在天启六年正月进行的宁远之战中被袁崇焕打死(或者是重伤),那么这样的一个“死人”,却在四个月以后的天启六年四月,远征蒙古喀尔喀部!
金庸曾经写过《碧血剑》和《袁崇焕评传》,其书页前印有“袁崇焕书法”,内有条幅一帧,文曰:“心术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壬申冬月袁崇焕。”字作草书,无袁崇焕印鉴及收藏者题跋及钤印之类。不过很不幸,如果这幅字是真的,那肯定是袁大人死后两年写得!这些神话袁崇焕的资料证据自己都错误百出!更有说毛文龙通敌的,其实毛文龙每次跟后金通信都会通报内容给朝廷,并且把皇太极的使者解送北京,后面皇太极都不敢相信毛文龙,毛文龙还一直劝说皇太极相信自己,内容挺搞笑的,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有人说满文老档里毛文龙和后金私通书信已经投敌,其实满文老档里面的最后一封信盖的印章为平辽大将军,其实毛文龙的官衔是征东将军,要盖也是征东将军印,平辽将军是赵率教,赵率教又战死,很明显满文老档有些是伪造或者有改动,但是别有用心者在这里露馅了!
有人说南明为袁崇焕翻案,归根到底,清方有关袁崇焕的材料与明朝不同的,无非多了一个“反间计”的记载而已。如果说《国榷》连翰林院编修,右佥都御史这种程度的复官都不厌其烦地记录下来,却单单漏了督师尚书的大冤案昭雪,恐怕没有什么道理。再说了,弘光时的“昭雪”多如牛毛,当年逆案中的人大半都“翻案”了,恐怕也没什么值得高兴的。
总而言之,南明为袁翻案的说法,源头既少,又都是孤证,互相之间冲突矛盾,和现有的其他大量史料更存在着严重的兼容问题。从一般的逻辑上来说,即使我们无法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的存在,但至少应该从理性上更倾向于相反的说法,直到有更多的证据可供评估。
在袁崇焕的指控里,“以谋款则斩帅”是同时被指控两项罪状,一是“谋款”,二是“斩帅”,所谓“谋款”就是私下密谋与后金议和,所谓“斩帅”就是谋害了毛文龙。“以谋款则斩帅”加到一起就是指控他因私下与后金议和所以谋害了毛文龙。因议和而杀害边帅的情节,与秦桧谋害岳飞实在是太相似了,所以后来明末的史学研究者都对这一情节特别留意,并形成了主流。然而,阎崇年却在与明朝许多历史学家、当事人、以及官方文件上的观点明显冲突的情况下,声嘶力竭地为袁崇焕辩护,若是在当时一定是标新立异的典型,只不过现在许多人对袁崇焕的评价都来自《明史》,体现的恰是清朝一方的观点。
有人说袁崇焕获罪是因为阉党余孽的集体反扑,但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卖粮资敌、纵敌长驱、平辽到京、潜携喇嘛入城这些都是赖不掉的实罪,并无经过污蔑的痕迹。唯一与钱龙锡有关的斩帅,最终确定也是袁崇焕主谋。而后来的“翻逆案”则主要针对钱龙锡,当时袁崇焕已经议定死罪,《国榷》、《明史》等都认为群小翻逆案是在钱龙锡下狱后。而且,明朝记录也显示,袁崇焕被捕之初崇祯并没有认为他罪大恶极;审理过程中崇祯还曾经说过要审明之后让袁崇焕再去边塞立功,也从侧面证明审理的过程中还算正常。最终袁崇焕定罪之后,还是崇祯开恩不杀他的直系亲属,仅只流放。
清修《明史》说袁崇焕是“家无余赀”?事实真的如此吗?《明史·袁崇焕传》记载:“(崇祯)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仅这一句话,就是漏洞百出,且不说当时没几个人给他喊冤,就说这刑罚和“家无余赀”的说法,也是无耻得很。现藏于厦门大学善本室的明朝查抄袁崇焕家产的原始记录显示:仅袁崇焕家乡兄弟携浮财逃走之后留下的不动产就价值白银5000余两,更不要说其他盐本之类,府县无从核查,以当时经营盐业的暴利而言,这笔财富想来也小不了。 要知道明朝普通官员一年俸禄才10多两!
袁崇焕所作所为跟明朝灭亡的内在联系 ,袁崇焕主要的负作用是改变了1628年关外的有利形势,在他出关以前,后金由于小冰河期造成的饥荒而没有粮食吃,窘迫得向朝鲜要粮食,恳求辽西的王之臣和辽东的毛文龙谈判求和都遭到拒绝,向前攻不破关宁防线,后面又有辽东毛文龙的牵制而不能绕道蒙古,非常困难。可袁大人出关后,不仅杀毛文龙毁东江镇,还私下与后金议和又借蒙古部落之手卖粮食给后金,让其安然绕道蒙古,使“关宁防线”彻底报废。事实就是袁崇焕斩杀毛文龙后仅仅几个月皇太极就倾巢出动绕道蒙古打到北京城下, 另外,袁大人消耗在“宁锦防线”上太多的资源,不仅导致了蓟镇无法加强而被后金突破,还导致了其他几个北方军镇的军饷无法如数派发,灾民不能得到及时的赈济,间接导致了诸如李自成这样流民和溃兵相结合的起义,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有人说毛文龙索饷过多,东江军其实连关宁军的零头都没有,另外袁崇焕复出后封锁东江,控制了毛文龙粮饷装备供给渠道,而且切断了他海上贸易的命脉。导致岛上白骨莽莽,饿死不少人,面对袁崇焕的咄咄逼人,毛文龙做出了激烈的反应,他向皇帝上疏说:这是“拦喉切我一刀”。此时的毛文龙似乎也预感到了处境的危险,向皇帝抱怨:“诸臣独计除臣,不计除奴,将江山而快私忿,操戈矛于同室”
所以研究当时实际情况要看明朝原始史料摘录,如当时的圣旨、奏报底本,这种东西与清朝官方删节的《明史》哪个更可信,可由各位读者自择。当然,由于标点费神,可能有些错漏,各位读者可自行选择其中的数字钻研。不过千万不要嫌这些十、百为单位的斩获寒酸,因为袁崇焕的“宁远大捷”斩获也只有满桂将军违反袁崇焕将令出击抄掠所得的200多首级而已,而在清朝一方的史书记载,此战损失连带伤者也不过500人。反观毛文龙,以二百孤军深入敌后,收容辽东遗民数十万,与袁崇焕红衣大炮的“大捷”孰优孰劣?
毛文龙的东江军战斗形势图
毛文龙的部将大多都和后金有血仇
《大明熹宗实录》关于毛文龙和袁崇焕在同一页上的有趣记载,《大明熹宗实录》卷三十八天启七年四月第4022页上,记载著“毛镇援丽截奴,三战三捷,已困奴与银杏江矣”,并对毛文龙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是“力遏狂锋之毛文龙”,这是对毛文龙在丁卯之役表现的评价。丁卯之役,满清派出八万大军,可见其对东江镇的重视程度。当时朝廷严令袁崇焕支援,袁崇焕都找各种借口不去,派9000人到三岔河做了做样子。而袁崇焕这时候正在忙什么呢?就在这同一页上,记载着“巡抚袁崇焕疏颂魏忠贤功德请于宁前建祠”,这种对比够不够鲜明?
宁远大战真正的功臣是谁?在袁崇焕扬名天下的宁远大战中,后金轻而易举地在袁崇焕管辖下的右屯和觉华岛获得了大批粮食,并占领了宁远以外的所有城池,兵力甚多,损失也极小,长期作战完全没有问题,而努尔哈赤又没有如某些人臆想的那样被炮轰死,但后金退得极为仓促,在宁远外打了两天就走了,若是只为了这两天的进攻,又何苦发动这次行动?显然不得以而为之,这个“不得以”正是毛文龙在后金大后方的疑兵。所以说如今的袁毛之争可以
袁崇焕为什么在清朝会成为“忠良”? 这个故事有一个关键的重要作用,就是在袁崇焕被不切实际的拔高成为明朝“中流砥柱”的时候,让崇祯由于“昏庸”而自毁长城,让人感觉明朝是自取灭亡的……这样,后人在惋惜明朝灭亡的这段历史时,自然会把责任都推到崇祯身上,对明朝的惋惜和依恋就会立刻淡化,甚至有人会痛恨崇祯这个“自毁长城的亡国之君”,如此一来崇祯反倒成了唾骂的对象。这是满清御用文人之所以要在文字狱的时代捧出袁崇焕的目的用意,其实这些伎俩平淡无奇,粗俗点的例子,一个女人偷汉子,怕被丈夫发现,就故意把水搅浑,诬陷丈夫和其他女人偷情,转移注意力和视线,这2种手法如出一辙。其实大家通过分析就可以得知,满清是满人政权,为了稳固统治大多数汉人,不得不采用文化专制和思想控制等手段,实行愚民政策!愚昧到什么程度,鸦片战争清将用女人马桶攻击英国船,原因是认为英国船使用了妖法,要破法才能打赢。还认为洋人无法弯腿,连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都这么认为!鸦片战争后将近70年时间满清割地赔款签订条约上千条,快亡国灭种了都还顽固守旧,重要原因就是防汉甚于防夷的心理
二、冤枉的词?
1、委曲 指曲调、道路、河流等曲折,如委婉、委曲婉转、情意委曲;事情的经过,底细,如告知委曲;三指屈身折节,如委曲从俗。
2、冤屈 冤枉、冤枉、不公平的待遇,不应受的损害。
3、曲折 指弯曲、复杂的、不顺当的情节,违背自己本意的奉承。
还有很多相近的词语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冤枉的意思?
常用释义
1.
形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被加上的不应有的罪名。
近义
冤屈委屈
例句
你们把这过错加在我头上,我真是冤枉。
2.
动使无罪者承担罪名;使无错者承担责任。
近义
冤屈
例句
他明察秋毫,从不冤枉一个好人,但也绝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3.
形不合算;吃亏。
例句
我祖母今天这个钱在外面花得真冤枉。
四、梦见亲戚被冤枉
梦见亲戚被冤枉,解梦的意义和分析
梦境是一种神秘而又令人着迷的现象,人们常常会对梦中的各种景象产生好奇和疑惑。当我们梦见亲戚被冤枉时,这个梦境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梦见亲戚被冤枉意味着您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关注,尤其是对于公正和正义的追求。
这个梦境有可能反映了您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纷争以及冲突的担忧。您可能担心亲戚之间发生了不公平的事情,或者有人因为冤枉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可能源于您对于家庭和谐的渴望,希望亲人们能够公正对待彼此,不受冤枉。
此外,梦境还可能反映了您自己对于正义的追求和对于冤枉的抵触。您可能是一个非常有正义感的人,对于不公平的事情会感到愤怒和愤慨。这个梦境可能是您内心深处对于冤枉的不满以及对于心中正义的呼唤。
梦见亲戚被冤枉的解梦分析
梦境中的亲戚被冤枉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反映了现实中的情况,而更多是一种象征和隐喻。因此,在解梦时我们需要关注梦境中的细节以及个人的情感体验。
首先,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梦境中的亲戚是谁,并思考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特点和角色。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梦境的更深层含义。
如果梦境中的亲戚是一个和善、正直的人,这个梦境可能代表您对于他们受到冤枉及不公正待遇的担忧。您可能希望能够保护他们,为他们伸张正义。
如果梦境中的亲戚是一个性格复杂、善变的人,这个梦境可能反映了您对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因为自己的行为而招致冤枉和不公正待遇的忧虑。您可能希望他们能够遵守道德规范,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其次,可以思考一下梦境中您自己的角色和情感状态。您是一个旁观者,还是直接参与了解决冤枉的过程?您在梦境中是愤怒还是无助?这些情感体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梦境中的信息。
如果您在梦境中是一个旁观者,可能代表着您对于冤枉并没有直接参与和解决的能力和机会。这可能是一种对于现实中无法改变不公正待遇的无助和无奈的表达。
如果您在梦境中是一个直接参与者,尝试为亲戚伸张正义,那么这个梦境可能代表着您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同样的正义感和勇气。您是一个善于发声和维护正义的人。
冤枉的含义和应对策略
梦见亲戚被冤枉,虽然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梦境,但它对于我们的生活仍然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首先,我们可以从梦境中感知到冤枉的痛苦和不公正的情绪。这让我们更加明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关注并解决周围人们的不公平待遇。无论是亲戚、朋友还是陌生人,我们都应该努力维护正义和公平。
其次,面对冤枉,我们可以学会保持冷静和理性。梦境中的亲戚可能是被冤枉的,但现实生活中我们自己也可能会遭遇类似的情况。当我们面临冤枉时,保持冷静和理性,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和途径。
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相信正义和公平的力量。尽管现实中冤枉和不公平层出不穷,但我们要相信,只要我们不袖手旁观,而是勇敢地站出来,为正义发声,我们就能够改变和影响周围的环境。
梦境中的冤枉是一种传递信息和启示的方式。当我们梦见亲戚被冤枉时,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人际关系,关注不公平待遇并努力维护正义。
愿我们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成为公正与正义的捍卫者,为我们的亲戚、朋友和社会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环境。
五、冤枉人的句子?
1.我被戳中痛处从来不会辩解,只有被冤枉的时候才会发怒,而大多数人对我的了解则正好相反。
2.可我只想老实地活着,也有麻烦会跑到自己的身上,甚至是天大的冤枉。
3. 我就像个哑巴,吃了黄莲有苦说不出。
4. 委屈不是被人冤枉,真正的委屈是被人冤枉了还不能说,连情绪都不能有。
5.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
六、形容冤枉的诗句?
1、《离骚》先秦:屈原
原文: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译文:怨就怨楚王这样糊涂啊,他始终不体察别人心情。那些女人妒忌我的丰姿,造谣诬蔑说我妖艳好淫。
2、《屈原列传》两汉:司马迁
原文: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
3、《狱箴》唐代:张说
原文:
匹妇含怨,三年亢阳,匹夫结愤,六月飞霜。
译文:这位妇人因为含怨而死,所以天下三年大旱,这位男子结愤而死,在六月天就下起雪来。
4、《秦吉了-哀冤民也》唐代:白居易
原文:
岂不见鸡燕之冤苦。吾闻凤凰百鸟主, 尔竟不为凤凰之前致一言,安用噪噪闲言语。
译文:没有看见鸡和燕鸟喊冤,我听说凤凰是百鸟之主,你却不去向凤凰致言,就不要在这噪噪闲言语。
5、《河套冤》清代:尤侗
原文:
将军横尸何足言,宰相骈首宁无冤?
君莫哭,君不见金牌召后风波狱。
译文:将军横尸沙场说了什么,宰相怎么知道没有冤。你不要哭泣,你不见金牌召后的一场牢狱风波。
七、被冤枉的文案?
1. 原來被冤枉的感覺是這麽不好受的。
2. 你无须有的指责和冤枉,让我泪流满面。
3. 委屈不是被人冤枉,真正的委屈是被人冤枉了还不能说,连情绪都不能有。
4. 在我被人冤枉的时候,你在哪?
5. 被人误解是因为你们互相不了解,没关系,用时间来证明一切。
6. 心疼乐事被冤枉,于是我就去买了一包呀土豆。
7. 冤枉了,我其实是孤而不傲,要傲总得有点资本吧。 我有什么资本傲呢?
8. 被人误解,初期的心情总是很苦闷、很焦急的。
八、冤枉好人经典句子?
1)怕问路,要迷路。嘴勤不走冤枉路。
(2)人活在世上难免会受到蔑视、冤枉、委屈;你大可不必去理会,也不必去反抗,用事实与时间可证明你的一切。
(3)无论受过多大的委屈和冤枉,他对祖国的赤胆忠心从来没有动摇过。
(4)明察秋毫的开封府包公从不冤枉每个好人,也绝不放过一个坏人。
(5)走人生的路程就像爬山一样,看起来走了许多冤枉的路,崎岖的路,但终于到达山顶。
(6)任何事情我们都要搞清楚再作结论,不能无缘无故地冤枉好人。
九、冤枉读音琵琶读音?
冤枉 [yuān wang]
无辜的人被诬指为有罪,无过错的人受到指责。指没有事实根据,给人加上恶名。不值得;吃亏,形容不当得而得。
谢谢你的关注
琵琶 [ pí pa ] [ pí pá ]
1、弹拨乐器。初名批把。此类乐器原流行波斯 、 阿拉伯 等地, 汉代传入我国。后经改造,圆体修颈,有四弦、十二柱,俗称“秦汉子”。南北朝时又有曲项琵琶传入我国,四弦,腹呈半梨形,颈上有四柱,横抱怀中,用拨子弹奏,即现今琵琶的前身。
十、谁冤枉了乔峰?
天龙八部乔峰被马夫人以及白世镜陷害。
马夫人是因为乔峰不爱她而心生妒忌,无意间看见了那封乔峰是契丹人的信,白世镜和马夫人是奸夫淫妇关系,知道乔峰是契丹人以后就也和马夫人一样了。至于乔峰的养父母和师傅则是乔峰的生父箫远山杀的,原因就是因为当年自己妻子被害一事上面。
乔峰生于辽国、长于大宋,实为契丹人,其生父为辽国珊军总教头萧远山。因受奸人所害,萧峰周岁时被寄养在少室山下的乔三槐,取名为乔峰。他公正豪迈、威名远扬,人称之为武林霸主“北乔峰”。萧峰在寻求身世期间结识了段誉和虚竹,并与之义结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