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程序员中山人才网

儿童发展的关键期阶段特征?

97 2023-12-25 11:24

一、儿童发展的关键期阶段特征?

1.2岁左右是儿童学习口语的关键时期,会对学习口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2岁到3岁是数学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如简单数数,这个时候教儿童数数会有很好地效果。

3.3岁到5岁是儿童学习音乐旋律的关键期,这个时候给儿童播放一些节奏鲜明的乐曲,对他们学习音乐有很大的帮助。

4.5岁到6岁是儿童学习词汇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教他们一些简单的成语,教他们背诵古诗词,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二、关键期是身心发展的什么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1)语言关键期(0—6岁)。

从出生到18个月,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期间,儿童的听力越来越灵敏,发音器官越来越成熟,能够辨认、理解、记忆、模仿周围人的语音、语调,获得生命最初的词汇。

18—20个月,是儿童获得词汇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儿童有强烈的模仿愿望和模仿行为,掌握的词汇突然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因此被称作“语言爆炸期”。

(2)感知觉关键期(0—7岁)。

研究表明,2—4岁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3—5岁是音乐和听觉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记忆流畅性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数量知觉发展的关键期,6—7岁是运动知觉速度和灵敏度发展的关键期。

(3)运动关键期(0—3岁)。

研究表明,0—6个月是平衡感发展的关键期,7—10个月是学习爬的关键期,10—12个月是学习站立行走的关键期,1.5—3岁是发展手指精细动作(如抓、握、捏、提等)的关键期。

三、小学阶段是什么发展的关键期?

小学阶段是身体发育、习惯养成(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价值观、人生观等的关键期。

四、关键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什么阶段?

关键期指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某些行为在适当环境刺激下才会出现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缺少适当的环境刺激,这种行为便不会再产生。

关键期是个体对某些技能或行为模式发展有最大的敏感性或准备状态的时期。特殊的技能或行为模武在关键期开始之前是不可能出现的,当关键期过去后,形成某种技能也并非不可能,只不过极其困难而已。任何行为的成功出现都有一个发展的关键期,这取决于有机体的生物准备和环境的支持。

扩展资料:

关键期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奥地利生态学家康罗德·洛伦兹(1937)提出来的。他在对鸟类自然习性的观察中,发现刚孵出的幼鸟,如小鸡、小鹅等,会在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学会追逐自己的同类或非同类,过了这段时间便再也不能学会此类行为或印刻自己的母亲。

教育应从零岁开始。孩子的成长关键期是由出生后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组成的。孩子出生后的0~4个月内是孩子的听力敏感期,这一时期训练孩子的听力将有利于孩子的耳聪目明;孩子出生后的0~6个月是孩子的视觉敏感期,这一时期训练孩子的视觉,将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孩子出生后的4~8个月是孩子味觉发展的敏感期。

这一时期训练孩子的味蕾将会提高孩子的味觉敏感度;孩子出生后的1~10个月是孩子动手的敏感期,这个时期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将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手眼协调性;孩子1岁大左右,是说话的敏感期,在这个阶段父母多与孩子交流,将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如果错过了关键期,孩子再学习这些技能,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五、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中有哪些关键阶段?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萌芽阶段:上世纪50年代,以申农为首的科学家共同研究了机器模拟的相关问题,人工智能正式诞生。

第一发展期:上世纪60年代是人工智能的第一个发展黄金阶段,该阶段的人工智能主要以语言翻译、证明等研究为主。

瓶颈阶段:上世纪70年代经过科学家深入的研究,发现机器模仿人类思维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难以用现有的理论成果构建模型。

第二发展期:已有人工智能研究成果逐步应用于各个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在商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平稳发展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普及,人工智能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分布式主体,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每个阶段都代表着人工智能发展的一段历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重点。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改变。

六、抓住关键期是心理发展哪个阶段?

在人发展的过程当中,有许多的关键期,比如说一岁左右是站立行走的,关键期1到3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两岁半是形成规矩的关键期,而青春期是形成正常性心理的关键期

七、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有序的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单方面地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也就是说,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应和作为道德判断所特有的某些显著的结构中表现出来。其基本特征是: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二是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皮亚杰将这一结构称为道德的实在论。

第二,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例如,认为打碎的杯子数量多的行为比打碎杯子数量少的行为更坏,而不考虑有意还是无意打碎杯子。  第三,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道德实在论的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不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看问题。皮亚杰与英海尔德在谈到这个时期的儿童特点时说:“道德实在主义引向客观的责任观,历而对一种行为的评定是看它符合法律的程度,而不管是出于恶意的动机违反这个原则,还是动机好却无意违反了规则。例如,儿童在理解不准撒谎的社会价值之前很外(因为缺乏充分的社会化),在对有意的欺骗与游戏或纯粹的愿望有失真实区别之前,成人就告诉他们不要撒谎。结果说真话就成了儿童主观人格之外的东西,并引起了道德实在论和客观责任观,从而使儿童认为一切诺言的严重性似乎并不是看有意欺骗的程度,而是看实际上跟真实性相差的程度。”

第四,赞成来历的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例如,对一个7岁的孩子说,有个小男孩到商店偷了糖逃走了,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问孩子“汽车为什么会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为他偷了糖。在道德实在论的儿童看来,惩罚就是一种报应,目的是使过失者遭遇跟他所犯的过失相一致,而不是把惩罚看作是改变儿童行为的一种手段。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

皮亚杰认为儿童大约在7~12岁期间进入道德主观论阶段,这个阶段的道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儿童已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规则不再被当作存在于自身之外的强加的东西。

第二,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研究表明,12岁的儿童都认为,那些由积极和动机支配但损失较大的儿童,比起怀有不良动机而只造成小损失的儿童要好些。由于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因而在惩罚时能注意照顾弱者或年幼者。

第三,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儿童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

第四,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第五,提出的惩罚较温和,更为直接地针对所犯的错误,带有补偿性,而且把错误看作是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

达到自律性道德阶段的儿童,在游戏时不再受年长者的约束,能与同年龄儿童平等地参加游戏,彼此明白自己的立场与对方的立场,共同制定规则,遵守规则,独立举行游戏比赛。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进行判断,他们只注意行动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面人的命令或规定。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后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已能从客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的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属于自律水平的道德。皮亚杰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皮亚杰认为,当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角度去考虑时,就产生了关于公正的观念。公正观念不是一种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同情的真正的道德关系。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的平等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八、艾瑞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最关键的时期?

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

(1)婴儿期(0-1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信任感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的品质。这一阶段体现着“希望”的实现。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对于初次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婴儿而言,对于这个陌生的世界是否安全、能否满足他的需要有着本能的敏感。如果可以获得成人的精心照顾和保护,那么便会逐步建立起对周围人及世界的信任感(即安全感),反之,就会产生不信任感,并将在今后的生活中,对外界的人和事乃至这个世界都充满了内心的疑虑。信任感是整个人格发展的基础。

(2)儿童早期(1-3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这一阶段儿童的活动能力快速发展,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凡事都想亲自尝试,并藐视外部的控制。“让我来”、“我不”成为此阶段儿童的口头禅。因此,此时的孩子与父母的冲突开始出现,出现了“第一个反抗期”。如果父母在安全的范围内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鼓励他做力所能及的事,就能使孩子获得自主感。反之,如果限制过多、指责或者惩罚过多,便会使儿童产生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与羞怯感。埃里克森认为,自主感在人格中形成了“意志”的品质。

(3)学前期(3-6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此阶段儿童在自主性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广泛地探索世界、扩充环境的愿望。如果他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就会形成主动性,那么将来会为他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这一阶段,主动性形成了人格中的“目的”品质。

(4)学龄期(6-12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此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学校,意味着真正意义上地进入了社会。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为了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与他人共处,儿童必须勤奋、努力。如果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感。埃里克森认为,勤奋感是人格中的“能力品质。”

(5)青春期(12-18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所谓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跨入青春期的个体,由于身体迅速发展、性的成熟,以及所面临的种种社会义务与选择,会对过去产生怀疑,对将来迷惘,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难以统一,这就是同一感危机。如果个体在跨入青春期之前,有较强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和勤奋感,就容易在这一阶段实现自我同一感。否则,就容易形成“同一性混乱”。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

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6)成年早期(18-25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立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爱是“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年轻人在此阶段开始寻求一种特殊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来发展他的亲密感。恋爱与婚姻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反之,就会产生孤独感。例如很多人可能经历了很多次肤浅的关系,但从来没有在真正的亲切关系中获得情感满足。独身生活方式可能有其方便之处,在一段时间里令人愉快,但如若不能超越这种生活方式,就会导致情绪和个人满足感发展严重滞后。

(7)成年中期(25-50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此阶段,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关怀下一代和对社会发挥创造力的愿望最旺盛的时期。繁殖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也可以通过关心或教育他人的孩子而获得繁殖感。没有繁殖感的人,就会体验到发展的停滞感以及人生的无意义感,将成为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失去关怀他人的热情。

(8)成年晚期(50岁以后)。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败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在体验了人生的众多喜怒哀乐后,当老人们回顾过去,如若感到自己的一生没有虚度,就会产生对生活的完善感,从而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可以坦然地面对死亡。反之,那些对过去生活感觉不满的人,往往内心会充满失落感,从而带着绝望和惧怕走向死亡。

九、智力发展的阶段?

阶段1:0-3岁

从孩子呱呱落地开始,大脑就开始迅速发育了。新生儿的大脑重量大约是成年人的25%,而到了3岁时,就已经到达了80%-85%,所以说,儿童早期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一点都不过分。

儿童早期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

三岁之前,我们需要让宝宝激活大脑的各个分区,如感官、情绪、动作、语言、记忆、逻辑思考等。并且让大脑与各个功能分区之间的联系加强,建立好大脑的一个感官网络,从而为以后的认知功能发展、执行功能和自我控制定下坚实的基础。

同样的,如果从出生到三岁这段时间,宝宝缺乏细心的照护和富有刺激的环境,脑部的发育就会受损。

阶段2:5-7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奥妙了,好奇心逐渐萌芽滋长。孩子开始用自己的力量去探索这个世界了。孩子会通过自己的大脑去支配各个功能分区,一步步去寻找那些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并且会自己去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逐步完善自己的认知。

在这个阶段当中,孩子的大脑会因为勤于思考和想象而刺激大脑的发育,对于认识新事物的速度也会非常快,所以家长应当趁这个时期,多带孩子出去走走,见识下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下最新科技,好好开拓孩子的眼界。

阶段3:8-10岁

这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黄金期,家长一定要把握住。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正是孩子开发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知识的储备是其次,主要是要教会孩子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不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这段时期,对孩子以后的性格形成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希望家长多尊重自己的孩子,不要动则打骂,要给孩子更多的爱让他可以坚强地往前走。

这时候的孩子智力发育突飞猛进,家长们这!时候就得懂得重点培养孩子的智力,其中多玩智力游戏的

十、如何看待我国正处在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新起点,只有拥有全面的安全保障,才能有更大的把握,从将强未强跃入全面强盛时期 。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 进入新时代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历史性的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 。让我们团结拼搏,为全面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