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升初考试中考不考科学和品德与社会?
分班考试只考语文数学,会有作文
如果是应届毕业生,有些根本不考试,只用小学六年级期末考参考
特殊学校——要求多但不高的会考科学、品德、英语
二、为什么创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
主要为了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德育课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存在说教化、灌输化、成人化、简单化的倾向,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方法成人化,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的固有模式,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必须打破这种长期形成的固有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的新课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
三、小学教师资格证品德与社会好考吗?
好考。
小学教师资格证作为等级较低的教师资格证阶段,其考试难度是不难的,小学教师资格证只考两科,《综合素质》与《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的科目少,意味着其拿证时间短。
小学教师资格证笔试主要考查申请人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教育理念、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知识、科学文化素养、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教育教学、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
四、品德与社会 教案
品德与社会教案:培养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意识
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备优秀品德和积极社会意识方面,品德与社会教案起着关键作用。品德与社会教案是一种教育资源,通过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促使他们在道德与社会价值观方面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品德与社会教案的目标是通过全面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品德、道德、社交技能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些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适应不同社会环境,提高他们的社会意识,培养他们成为有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成年人。
品德与社会教案的设计原则
品德与社会教案的设计应该符合以下原则:
- 目标明确:教案应明确说明培养学生品德与社会意识的具体目标,并梳理出学生需要达成的核心能力。
- 功能齐全:教案应包含各种学习活动,如案例研究、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运用所学内容。
- 个性化设计:教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水平进行个性化设计,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提供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教学方法。
- 反馈与评估:教案中应包含学生的反馈和评估机制,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反馈不断完善教学过程。
- 社会联系:教案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实地考察、社区服务等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品德与社会教案的内容和方法
品德与社会教案的内容涵盖了伦理道德、公民意识、社交礼仪、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品德与社会教案的内容和方法:
- 主题研究:通过引导学生选择和研究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如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 案例分析:以真实案例为基础,让学生分析和讨论其中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
-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不同社交场合中的行为规范和礼仪要求,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
-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学习倾听、尊重他人意见的重要性,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社区服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通过实际行动感受社会的需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品德与社会教案的实施策略
在品德与社会教案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 活动设计: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 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困难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品德与社会知识。
- 启发式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思考来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并提供引导性问题以促进学生的思考。
- 跨学科整合:将品德与社会教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结语
品德与社会教案的设计与实施是培养学生优秀品德与积极社会意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教案设计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三四单元试卷答案?
生活因什么而精彩
漆黑的夜晚因璀璨的繁星而精彩;光秃秃的大山因翠绿的树林而精彩;凄凉的沙漠因甘甜的雨水而精彩,棕色的大树因嫩绿的树叶而精彩;那么生活因什么而精彩呢?
回忆过去,有人说;生活因有花不尽的钱而精彩;还一有人说生活因至高无上的权力而精彩;还有人说生活因……
生活中,往往都有不如意的事情,顺心的事只占那么一丁点。然而,就是这么一丁顺心的事情,就会让你快乐,也许还会使对那段生活感到十分精彩。
难道生活是因顺心的事情而精彩吗?我反问自己。最好得出结论——不,生活并不是因顺心的事情而精彩,那么生活到底是因为什么而精彩呢?我继续的思考下去。
在学校,每当看到别的同学拿着零花钱去小卖部买零食吃的时候,自己的心里就痒痒的,羡慕极了,不过我却没有钱去买,因为我的父母很少给零花钱给我。这时我渴望能捡到很多钱。果然,在不久后的一天,在一旁路上我捡到了100元钱。心里不知到有多高兴。高兴的我都无法用语言去描述了。
在那以后的几天,我天天都往小卖部跑,每时每课嘴里几乎都吃着东西。不过我却并不觉的那段生活精彩。
原来生活也不是因为钱而精彩。
一天早晨,我早早的就起了床,准备去跑步,当我走到离家不远的一个地方,看见一个比我大多了的男孩手中牵着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端捆着一只可怜巴巴的小鸟。
那鸟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一看就知道是受了伤,看着那鸟的可怜的样子,真是让人心疼,不过当时却不知哪来的勇气,我大声对那人喊到:“放开那可怜的鸟。”那男孩转身回过头来,带着满脸的凶凶的脸神望着我,大声说到“你谁呀你,你叫我放我就放啊。”我也许是被他的言语和脸神给吓着了,半天不敢说句话。过来了一会,我摸了摸口袋,拿出仅有的的5块钱。对他说,把你那鸟卖给我吧。那人也是见钱眼开。一口给就答应了。
我抱着那只受伤的鸟儿,回到家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医治,那只鸟被我给医治好了。我便把那只鸟给放走了。
虽然我花了5块钱,什么也没得到,不过我却使了那只鸟儿重新获得了自由,还拯救了那只鸟的性命。我觉的十分高兴,也觉得那段生活过的十分精彩。
啊!原来生活因为爱而精彩
六、品德与社会哪年改成道德与法治?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发布了《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明确,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通知》要求,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七、怎么在手机上看品德与社会?
在手机上看品德与社会方法:
一、看品德。要看英模事迹、烈士纪念活动、健康文艺节目(歌曲、戏剧等)、积极参加文明及正能量互动交流等,对培养优良道德的内容多看、多听、多互动;对消极的、反面的、有损身心健康的节目要有鉴别能力,不参与、不支持、可发表正面意见,予以批评和抵制。
二、看社会。要多看反映社会光明面、进步面、发展面的节目,譬如:经济社会发展、精准扶贫、先进武器装备、大阅兵、社会救助等活动,以及反映社会进步的戏剧、舞蹈、歌曲、演讲等;对埋怨社会、反映社会阴暗面的文章、文艺、语言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应声附合。
八、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
新 课 程 标 准 解 读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段话首先给课程定位,它开设的学段是中高年级,是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基础之上,并与6-9年级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科相衔接。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分两部分,一是总目标,二是分目标。 《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 分目标有三个方面:1、情感、态度、价值观 2、能力 3、知识从以上的分目标看出,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相比,两课的共同点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强调了德育的功能。 三、课程的基本思想 1、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现在课程设置是把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把品德课与生活课的综合,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这样做就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社会生活)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重视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也是两门课程标准共同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做到有实效性、有针对性。另外要注意,课程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的“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要高于生活,所设置的内容要从儿童生活中提取。 3、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以儿童自己的生活为课程基础,尊重儿童的生活。尊重儿童不仅是有效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但是,尊重儿童也决不是对儿童听之任之。而是需要通过正确引导而达到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准确理解、对自我的合理把握。为此,课程所追求的不仅是针对性、有效性,而且是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4、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当今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面对他们参与的生活世界,他们的表现既有认知,也有情感、意志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种因素也总是在交互作用中同时发生、同时作用于生活。当一个儿童遭遇到生活中某个事件、某个人时,他不仅在感知认知:这是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个什么人?同时也会产生这是件好事还是坏事、这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的问题。随之而萌发响应的情意、态度,然后是一定的行为。 5、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课程所设计的活动或主题,大多是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要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结论。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也不排斥接受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应当相互渗透,面对不同的教学主题做出合理选择。 五、实施建议 按照课时安排,《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每周两课时,已经不是基础教育阶段所谓的“副科”了。并且随着课改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要上好这门课程,应该要树立以下新的观念: 1、教材观。新的教材观应该是:教科书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重要的功能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教材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材是开放的,给教学留下空间,使教师能够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2、教师观。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我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指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地成长。 3、学生观。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有作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才能从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个人的发展,构建起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修炼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健康人格。 4、教学观。教与学的新观念是:首先要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强调知识的灌输。要善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态度和能力。其次,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与人相处。教学不是偏重单纯的学术能力的提高,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整体性发展。第三,教学要有开放性和活动性。知识的来源并不限于课本,学生周围的人,学生身边的事物都是学习的资源。要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好各种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总之,新的教学观念,新就新在,不是为了教而教,是为了学而教,是以学为中心的教。 小学品德新课堂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确立教学课题、进行学情分析、教材课题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要点分析、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主要环节、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教学过程是新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最核心的内容,它是由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前后步骤或顺序的各个主要活动环节构成的。也称教学程序。一般情况分为导入、新授、总结、拓展四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分别包含了不同的、具有一定程序安排的活动内容。从总体上说,新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必须要体现出以下几点一要教学过程活动化。(即体现师生互动交往,把过去那种讲解提问式教学,灵活的设计为学生的多种活动。)二要学习方式多样化。(即既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要重视他们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三要过程设计粗线条化。(这里所说的粗线条,不是指环节语言笼统、简单,而是环节语言要抓关键、抓重点,严格遵循新课堂教学课例提倡或强调的 “大环节要清,小环节要精”。 )每个课例的教学过程主要环节要完整,思路清晰,概括到位。做到了一方面以儿童为主体,以各种活动为媒介,充分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另一方面将儿童现实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不同事件进行综合,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充分体现出品德课程的综合性。
九、品德与社会《合理安排时间》说课稿?
一、 说教材
《合理安排时间》是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课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能力目标是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情感目标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说教法
针对以上目标,我对本节课进行了如下设计:
第一个环节是课前激趣引入,以猜谜语来唤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所猜的谜语紧紧围绕本节课教学内容,学生猜到谜底后让学生说一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体会出要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从而水到渠成引出课题。
第二个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小组探究合理方案,在这个环节给学生充分地展示机会,把各组的讨论结果写在黑板上,从中挑出用时最短的方案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得出“能同时做的事要同时做”然后第三个环节围绕这个重点进行下面的练习,习题的设计也是紧紧结合生活。
第四个环节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事可经过合理安排节省时间,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不仅限于课堂,也在生活中。
最后一个环节是提升“合理”,拓展认知,使学生明白不能一味节省时间,还要考虑其它因素。
最后设计一项作业,要求学生从网上收集关于华罗庚和“统筹法”的资料,用发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老师,体现了新时代新手段的运用。
四、说学法
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明确学生分工,有人管记录,有人负表发言,提高合作效率,使学生逐渐学生与他人合作。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子,使学到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体会数学来之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各种方案,从中找出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不诚实有什么危害品德与社会?
失信于人,会产生信任危机,最终害人害已:不诚信的行为是违背道德的,应受道德的谴责;有些不诚信的行为违反了法律,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不诚信的行为会造成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的和谐,损害国家民族的形象;经济活动中的不诚信行为还会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影响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