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为新教师,如何管好课堂纪律,组织有效课堂?
对于刚接手的班级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做到对症下药,分析应对策略。
管理班级主要是管理住那些调皮学生。调皮学生往往成绩不太好,或者说很差,但在遵守纪律方面却是班级的反面典型,他们对新老师进行试探,看严与不严,这时老师往往要看他们在课堂和课后表现。
一个班上比较调皮的也就那么几个,老师观察几天,在一个星期之内,确定最调皮的那个,也就是最不服管的那个,用一些惩罚办法看他在同学们面前是不是服从老师的管理。
二、新教师如何管理课堂纪律?
第一,了解学情。
你要了解你班里的学生情况,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第二,纪律方面
课堂纪律,主要看任课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课堂纪律好了,你的课才会有效果。那么第一,你要树立起你的威信,只有威信树立起来后,你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学生都该知道怎么做(奖惩同步实施);第二,对于相对特殊的孩子,你可以通过和孩子,家长,其他老师沟通,多方面了解;
第三,常规管理。
其一,设立班干部,成为你的小帮手,帮助你管理班级事务;其二,准备好你的第一课。如果你是班主任(这很重要),你需准备好一节班会课件:
例,安全方面:①上下学(学生是否接送不接送,强调学生需按时按点回家;②在校上下楼梯,不能追逐,打闹;③有特殊情况请假,需提前告知你等等;
文明礼仪方面:①校服,红领巾,校卡佩戴要求;②不留长指甲,穿拖鞋到校等;
管理方面:①你可以制定班级公约,约束学生,当然有奖有惩(兑换奖品,打扫卫生等);
②表现公布栏
或者向老教师请教,也是很好的。至于其他方面,你需根据学校管理,做出相应的规划。
以上针对小学,比较适合。
三、新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我认为,新教师提高教学有五个技巧:
首先说学生管理问题。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很多,转化学困生主要靠老师。教育问题说到底就是老师问题,一个好老师,好在什么地方?不仅仅看你教出多少人才,更要看你转化了多少学困生。年轻老师由于缺乏经验,备课时只备教材教法不备学生,所以设计的问题不接地气,布置的作业不适合学生学情,就连课堂纪律也不好维持。这时候学生管理就出现了问题:良药苦口无人买账,强制管理限于顶撞,真是软不得硬不得,不知道怎么办好了。
二,教材的解读和处理上。新老师的知识是碎片性的,没有形成知识体系,没有实用价值。这个时候,如果再一味地照抄照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或者网络上的东西,整堂课下来就会定理公式书面语满天飞,尽管涉及到的知识点不少,但不到半节课就讲完了。
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由于只备教材不备学生,教材解读和处理不到位,再加上教法不当,没有很好地尝试分组教学为基础的高效课堂改革,没有使用赏识教学、快乐教学,没有尊重差异等具体原因,造成了课堂上要么乱哄哄,要么死水一潭,教学效果自然不可恭维。
三、路在何方?
如何改掉上述弊端,实现个人快速成长,早日变成一名合格教师呢?结合上述问题及成因,对症下药,笔者认为应该进行下述努力。
(一)备学生,连接地气培养自信人脉
新教师在备教材备教法的同时,更要花大气力备学生。新教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认清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班主任和语数外教师还要掌握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成绩、甚至家庭情况。这样教师就可以连接地气,因材施教,师生相融,引发共鸣,真正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境界,学生管理问题也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二)激兴趣,赏识教学扬起自信风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老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每节课都尽可能地挖掘课堂知识的乐趣,激发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同时本着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任课教师不折不扣地实施赏识教学,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此,日积月累,形成情趣的良性循环,课堂纪律自然会达到活而不乱静而不死的境界。
(三)岗位练兵,促进自我快速成长
新教师的进步除了指导教师的谆谆教导外,更需要自己勤修内功,促进自我成长。新老师可按如下方法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上课前首先查找资料制作课件、编写教学设计,并且第一时间与带教老师沟通,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及时加以改进。其次,找个僻静地方试讲,而且不是一遍完事,而是要进行三、四次之多。每一次也不是只讲一遍,而是每人讲个两、三遍,这样正式上课前已经试讲了五、六遍,甚至七、八遍,所讲内容基本上都记在脑子里了,教材内容不说烂熟于心,也是已经非常熟悉了。其三,在校内外听取名师讲课,及时交流加以借鉴,不断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课件,力求尽善尽美。其四,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把自己想要讲的每一句话都写到纸上,落到实处,去掉废话、不准确的话。其五,在讲课后及时互评并邀请指导教师点评交流,所有青年教师全部参加,尚未讲课的青年教师细心领会,扬长避短,不断改进。区区一节课,多“折腾”几遍,在这样状态下才能长足进步,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四)瞄准三点,结合学情,予以开拓
新老师上课前,一定要反复研读教材、教学参考书,虚心请教老教师,结合学情必须瞄准三点:即知识点、重点、难点。知识点,是培养能力的最基本要素,只有对所学教材的知识点准确地理解、巩固、熟练地掌握,才能谈得上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所谓重点是指在课文中起关键作用、主要作用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内容或问题。难点是指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掌握或者不易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面广而深,有的内容相近容易引起混淆,还有的是平时接触少,生疏抽象等。在教学中只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才能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最终目的。
(五)成绩要上去,教师要下来
走下讲台,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学情,特别是发现他们的疑点难点,为讲课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重新处理教材提供了依据。这样,讲课教师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讲课时走下讲台,通过不断地巡回在学生中,参与到学生活动中,能够及时针对学生共同存在的疑难问题做出精彩点拨,对个别学生的问题也能够及时解答。既能照顾全体,又能帮助学困生,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最佳,学生收益最大化。
总之,新老师要学习大禹治水,因势利导,以高超的教学艺术征服学生,以博大的爱心感化学生,以严明的纪律约束学生,实现师生合作双赢,实现由学生转变为老师的质的飞跃
四、初中新教师如何调控课堂纪律?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我们的课堂更自主、更灵活,学生们有了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既要支持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做好引导,张弛有度,充分发挥教师的权威优势,做好纪律调控,使课堂变得既活泼生动又紧张有序。
要实现上述目的,笔者认为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摆正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遵守纪律是为了保护自由。真正持久的纪律是从自由中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在拒绝和管束中建立的。在自由中建立的纪律,是积极快乐的纪律,是即使没有人监督学生也会自觉遵守的纪律。因为遵守纪律,恰恰是为了保护所有人(包括自己)的自由,纪律和自由相辅相成。所以,守纪律对于每个人来说,既应是一种常识,也应是一种常态。
二、靠智慧进行课堂纪律调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发乎于学生内心坚守的课堂“规矩”是圆满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因此,课堂纪律的管理调控是教师必须重视的实践性智慧之一 。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课堂更自主、更灵活,教师的权威已如多云天气中的阳光,耀眼与温和并存,炎热与温暖共生。这是变革带来的必然之一,但变革中的我们也不能失去自我。 如果课堂放得太广,而收得太散,就会导致教学低效 。教师应将课堂民主与严格管理相结合,把握好度,决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新课程课堂纪律的内核是什么?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约束和自我约束。真正有效的纪律是自我控制。纪律约束的理想境界,必定是形成学生内在的约束力。
在实践层面上如何进行课堂纪律调控?笔者有以下建议。
1.第一印象,良好有度
良好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它将决定教师今后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板着脸孔、和颜悦色……都是“第一印象”,学生往往会根据教师呈现的第一印象,给教师一个最初的定位。笔者认为第一印象应侧重“可敬”―― 更具尊重气息与人文关怀的见面方式让学生感觉您值得敬重。我们需要的是教育与引导,而不是震慑与张狂!
2. 群体氛围,熏陶感染
这是部分教师易忽略的问题:在对学生的纪律要求上,只满足于一些基本的课堂常规,未能把纪律要求转变为学生群体的共同需求。其实,我们非常有必要组织学生群体参与制定自己的课堂规矩,把这些约束细化到一些具体的行为上,使个人行为受到群体的监督,让集体的意志真正在学生的相互要求中得到落实。这样,发挥集体智慧,彰显民主与尊重,有利于日后的课堂纪律约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习惯,对于今后的社会道德约束,也大有裨益。熏陶感染与空洞说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效果大相径庭。“润物细无声”,纪律约束应追求这样的境界。
3.赏罚分明,有张有弛
对个人的纪律行为进行奖励与处罚,这些均可纳入群体决策范围。 试想,只有规矩的制定而无行为监督与反馈,这样的课堂调控,是不完善的。高明的教师懂得组织调控,有效地利用群体的舆论来惩罚(表扬)学生,教师要把教师个体对学生个体的惩罚(表扬),转化为学生集体对学生个体的惩罚(表扬),转化为学生之间的相互约束。这种方式, 会让个体感觉行为的偏差,从而更好地调控自己的行为。
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习的良好结果中体验成就感,理解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认同纪律的意义和价值,学生一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最终会影响他们对学习及纪律的态度,从而做到自律。
五、如何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新教师作业)?
作业?还是作孽?
教师,还是新教师,上好课就已经捉襟见肘了,别再捆绑了好吗?
学校的很多工作,就比如纪律常规,配有专人、立有岗位、明确职责,自然应该有人负起责任,把普通老师,特别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新老师从繁重的事务工作中解放出来,安心教书,专心成长。要不,要那么多虚设的岗位和人干嘛?
人的成长都不是一早一夕,一蹴而就的,与其折腾新老师,不如做个样子,树个榜样!
六、个案报道和短篇报道区别?
个案报道指的是针对于个别或者个体案例进行的报道行为,也就是对个体或者个别案例进行追踪采访和报道。个案报道主要报道的事个体案例的详细信息和具体情况,以及目前的处理进展。
短篇报道指的是进行很短的篇幅的报道,也就是言简意赅的报道。短票报道尽管报道的内容和信息很短,但是体现的大致意思和情况都很明确。
七、哪些报道是调查性报道?
解释性报道与调查性报道相同点:对某一件事情都有较为完整的记录。 两者不同点:
1、解释性报道:侧重于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阐述事实发生的原因、结果以及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
2、调查性报道:报道者通过自己比较长期而完整的亲自积累、观察与最近的调查研究,对某一或某类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所进行的深入、系统或深入详细的报道。调查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
八、专题报道的报道策略?
专题报道是一种深入、全面地探讨某个特定主题或事件的新闻报道方式。为了提高专题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记者和编辑需要制定合适的报道策略。以下是一些建议:
1. 选题:选择具有新闻价值、社会关注度高、涉及面广泛的主题或事件。可以关注时事热点、政策变化、行业动态等方面,以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2. 策划:在确定选题后,需要对专题报道进行详细的策划,包括报道的结构、内容、角度等。可以制定一个报道计划,明确报道的目标和重点,确保报道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 信息收集:专题报道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持,因此记者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相关信息,如查阅资料、采访专家、调查研究等。同时,要注意核实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以确保报道的可靠性。
4. 报道方式:采用多种报道方式,如新闻报道、深度报道、评论、特写等,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同时,可以运用数据新闻、图片新闻、视频新闻等多种形式,提高报道的吸引力。
5. 角度和立场:在报道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角度和立场。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报道,如政策层面、行业层面、民生层面等,以全面展示主题或事件。同时,要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避免带有偏见或误导读者。
6. 互动与反馈:专题报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记者需要关注读者的反馈和建议,及时调整报道策略。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评论区等渠道与读者互动,以提高报道的传播效果。
7. 跟进报道:在专题报道结束后,要对报道结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今后的专题报道提供经验和借鉴。同时,要关注事件的后续发展,如有必要,可以进行跟进报道。
总之,要想制定一个成功的专题报道策略,需要从选题、策划、信息收集、报道方式、角度和立场、互动与反馈、跟进报道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只有这样,才能使专题报道更具有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九、专题报道和典型报道区别?
专题报道指的是对相关专题进行各种采访和报道的行为,专题报道可能会专门设置一个栏目,用于对相关专题的解说和介绍。
典型报道指的是对社会或者其它的典型事件进行采访或者报道解说的行为,典型报道针对的是典型的事件,对于典型的事件采取典型报道可以得出或者推断出某些结论或者论证。
十、动态报道和深度报道的区别?
前者是泛泛而谈,后者是议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