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1.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巧设疑难,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
3.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
4.充分、灵活利用科学探究。
5.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开放式教学。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制定好的规章制度。
老师教育学生,最好能够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这样在教育的道路上不至于会产生偏离。毕竟每个教师的人生轨迹不一样,获得的感悟也会有所不同。而他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容易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来影响学生。因此,建议教师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来好好的培养孩子的素养。
多给孩子推荐好书。
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培养学生,就应该多给孩子推荐一些好的书籍。这样孩子在接触到好的书籍后,自然容易受到知识海洋的熏陶,对于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多带学生参加竞技活动。
竞技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一些有能耐的人,对于同类中有能耐的人他们又容易产生一种学习和崇拜的心理。因此,多带学生去参加一些竞技活动,并鼓励学生多去学习知识,让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培养。
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还应该让自己的责任意识更强烈。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人,这样才能真正发展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之人。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那么如何培养呢?
首先,要让孩子对历史感兴趣,建立起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体系。然后通过史料的学习来树立正确的“三观”。历史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建立起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体系,通过史料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历史教学中,老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如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等,并在此基础上坚持以学科主干知识为载体、以能力立意为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和章节训练,使学生掌握重大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比较鉴别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及其相互联系。
学生也可以通过多看历史书籍和历史题材的电话连续剧来提高对历史事件的深入认识。通过老师上课来了解历史,通过历史资料来对于古人有新的认识,从而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其次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重要的就是历史的思维能力。老师会教学生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弄清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解释历史发展的重要现象,并根据历史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提高自己正确认识的能力。学生要做的是在历史课堂上配合好老师,认真复习和练习,加强记忆。理解和思考。
一般来说,历史素养包括:按时间顺序进行思维的能力;历史的领悟能力;历史的分析和阐释的能力;历史的研究能力;历史问题的分析和做出决定的能力。学生要多读历史相关的书籍,多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训练,从而掌握这些能力。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成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阅读历史事件的能力,就是对历史事件的认知、领悟能力,就是通过对所给的历史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的能力。学生要通过阅读,注意到历史叙述中所显示的人物动机和意图,领悟历史的叙述中的现象和本质。在阅读历史文献时,特别要避免用现今的观点和价值标准判断衡量历史,而是要历史地考虑事件的前后联系和具体情况。
最后要促进对历史的领悟,必须学会利用历史地图、照片和各种图像资料,并进行分类、解说。对历史进行最直接的探索。在这种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中,确定历史文献或叙述的作者和来源、比较和对比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及人物、行为和制度、区分历史的事实与历史的解释、注意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并通过这种形象的认识,分析简单和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比较相关历史事件,从而一步步地培养对历史的阅读水平。
总之,培养历史素养就是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养成历史的思维习惯,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来控索历史。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发自己去深入思考。正视历史的时代问题,对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思想等联系进行分析、思考,并加以比较,同时历史学习不仅要了解过去,还要认识现实,要学会在参与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培养历史素养。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用。
我是
@穆瓣草籽
教育领域创作者,欢迎关注我,一起探讨教育问题,分享最新教育资讯。四、如何在小学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对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也提上了日程,并对培养目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学科有其自身独特的功能,对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小学阶段,美术核心素养的培育对引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着眼于美术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点,对小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培养途径进行探讨。
一、美术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点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研究相对较晚,而美术核心素养也是近几年才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所谓美术核心素养,并不是简单的美术知识与技能,而是指学生通过对美术知识的学习,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尹少淳教授等人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与凝练沉淀后,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大致分成图像识读、审美判断、美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大方面的内容。
从构成内容来看,美术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和发展性的特点,这与美术知识的广度和特性是密不可分的。事实上,美术课程内容不仅仅涉及美学知识,而且涵盖了文学、音乐、舞蹈、电影等各学科的知识内容,是一种与其他学科相辅相成的综合性学科。同时,在不同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阶段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术核心素养的内容也大相径庭。因此,美术核心素养具有发展性。新时代的美术核心素养,必须能引导学生尊重世界的多元化,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最终具备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五、如何培养大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语文知识与能力、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习惯等综合评价,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包括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等四个方面,如何提高语文素养?我认为可以做好以下几方面:
1.培养热爱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兴趣是学习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如果学生能意识到语文学习的迫切性、必要性,对语文学习就会越感兴趣,就会越积极地投入学习。学生如果对学习不怵不惧,没有心理障碍、乐学、自觉自愿地学,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树立大语文观念
“大语文”的观念,就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处处有语文,处处是语文,社会处处有语文的应用。因此语文语文跳出了课本的束缚,能够触类旁通,把语文教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语文是生活实践的展示和浓缩,只有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才能真正的学到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4. 培养人文素养与情怀。
语文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情怀。语文老师最重要的任务是教导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
总之,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创造性的劳动过程,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多样的方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培养优秀的人才而努力。
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技能?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技能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以下是一些建议,可以帮助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技能:
1. 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是提高他们数学素养和技能的基础。您可以通过讲述数学历史、数学家的故事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2. 强调基础概念: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确保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例如数的认识、基本运算、几何图形、数据分析等。通过练习和作业,让学生巩固这些基础概念。
3. 培养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包括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等。您可以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比较不同解法、进行数学游戏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4. 个性化教学: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进度,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兴趣,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5. 实践与应用: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数学。例如,让学生进行家庭预算、设计图表等,以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技能。
6. 互动与反馈: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他们的想法。通过互动和反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巩固知识,并培养他们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7. 创造机会: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各种数学活动。例如,组织数学竞赛、数学演讲比赛、数学征文比赛等,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技能。
8. 持续关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持续关注他们的进步和问题。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培养自信心。
通过以上方法,您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和毅力,相信学生在您的指导下会取得显著的进步。
七、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基本的科学方法 (2)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勇于参与、经历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3)课外延伸,拓宽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
八、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新型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需要有新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2015年10月,在清华附中举办的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介绍,即将出台新的高中课标中将强调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将新增核心素养以及基于核心素养制定出来的质量评价标准。申继亮还谈到,基于这样的改革,我们就要要求所有的课程老师对学科价值、学科育人功能有很好的思考。同时,新时期的课程改革,也要求每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除了发挥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之外,要高度重视跨学科之间的综合育人功能。
1.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试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
2 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
2.1 体育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效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可直接表现为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文化素养。我认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2 体育课堂教学重视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立德树人,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体育教学与各类文化知识的整合性,是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小学体育教育渗透德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体育教学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体育教师在游戏比赛中对学生进行团结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他人,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他人的优秀品质;要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德育功能,要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
2.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
体育老师以及学生家长都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他们喜欢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体育的目标是身体素质提高的理念,掌握自主锻炼的科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端正体育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价值。使学生了解人体身心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正确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4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能否适应当今与未来的发展,适应社会、终身学习、成功生活、个人发展的学科关键素养。体育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和各个学段落实的阶段性,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体育运动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教学如何调整学生的心理平衡,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心理健康目标和谐统一,使学生身心能得到健康成长,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意义
3.1 打好身体基础
回归体育的本质功能,增强体质,顺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核心素养高的人群,固然可以终身体育,可以自主锻炼和健身,使自身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
3.2 提升全民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自主健身,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能够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使学生的身体终身受益。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可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有助于培养终身体育,具有长远的意义。
3.3 塑造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调节能力,现代的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很大,若不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会产生各种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每一个个体都要具备健康的心理调节能力,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4 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不“新”,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是我们体育教育一直以来的目标和追求。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内容,这些都是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直接体现。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固然重要,但是,素质教育从来都不只是学校教育的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格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告诉我们教育要生活化,要从实践中去教育。其实实施素质教育,每一个学校、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帮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
九、Python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
十、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各行各业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这也增加了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但同时对各类人才的英语应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课程只重视读写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已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若不能熟悉对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就很容易发生误解。因此要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 有学者在关于语言与文化的研究中曾表示,“文化在语言学习中不是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能,排在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之后。文化从学习者开始学习外国语的第一天起就始终渗透其整个学习过程中,一不注意它就会使他们心神不宁,使他们在交际能力方面的缺陷暴露无遗。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能力提出挑战。”因此,在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时,要充分注重文化因素的影响。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与培养其文化意识是密切相关的。英语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能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即是为了能无障碍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当今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如何在英语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在英语课程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培养其文化意识;让其在学习了解文化的过程中加深对英语的理解。教学过程中要按照不同教学阶段进行分层次的文化教育,分析所教知识点中所包含的可能会在交际过程中造成理解偏差和误解的文化因素,做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时进行。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知识传授过程中的文化引导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要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通常,语言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单词词义、用语规则及语言结构之上。因此,当在教授学生进行词汇、用语及语篇的过程中,及时提醒学生其中涉及的文化差异。如由于不同的民族在民俗、宗教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又时常会让词汇有着截然不同的解释。再比如一些常用社交的语用规则也会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而大相径庭。 2.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文化引导 学习语言只有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下才能更有效果。因此英语课程离不开生动的课堂教学情景。在创设一个生动、真实、形象的情景的同时,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社会文化差异。 3.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文化引导 组织presentations、group discussion等形式自主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感受存在跨文化的意识。 4.充分利用网络及多媒体资源 当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教学也成为英语教学手段的一个重要手段。互联网中富含了数量巨大,快速更新的社会文化信息,这些可以弥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文化信息匮乏的教学资料的缺陷,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社会文化信息,提高学生对社会文化存在的差异及变化的认知度。 5.改进教师教学方式 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体系中,多半是以教师为中心并且只在课堂中开展教学。教师只是注重对单词、课文、句型语法的讲解,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我们应该消化吸收现代语言的教学理论,强调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教师需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①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英语教学偏向于语言知识的教授上,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必须改变状态,积极改进教学的方法,有效充分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改进教学方式时,一定要把新的内容合理、紧密地融合到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中去,并紧密结合到语言交际实践。 ②重视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交际中,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组成,在特定的情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换信息的过程,但有时候却能传达出比语言更有力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往往有着不同的、特定的含义。如在某些场合下,在中国和讲英语的国家无论微笑还是大笑,通常表示友好、高兴�愉快,但是有时,中国人的笑会引起西方人的反感。 ③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由于学校里英语教学课时限制,因此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仅仅依靠教师的教学是不够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和杂志等书籍,让学生从中提高文化素养,汲取西方文化,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结语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还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与人的交际过程中,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的交流,更是一个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即“跨文化交际”。在实际交际活动中恰当地应用语言,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交际失败,“跨文化”交际意识必不可少。总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单纯地学习语言,对于交际需求是不够的,还要让他们熟悉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文化渗透到语言和交际的各个方面,因此语言的学习应当在沉入文化当中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