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街头采访北京女孩相亲标准?
女孩一,今天已经32岁一直没有恋爱对象,也没有结婚,在北京无车无房,月薪8000k,出身在一个普通家庭,女孩学历不高,通过努力自考本科,身高162,长相四五分,平常喜欢旅游。
当问及女孩的择偶标准时,女孩说希望男方身高175以上,最好未婚年龄在4岁以内,会挣钱,有上进心,月薪一万以上生活习性大体相当,可以一起买房、买车,一起奋斗。
女孩二,是一位37岁的单身女孩大专学历,她说自己在深圳一家公司做翻译,月薪2万,身高160,在深圳无房无车。
当询问女孩的择偶标准时,女孩说自己年龄已经不小,只想找一个与自己在同一个城市又能聊得来的人。年龄可以在45岁以内,需要有房子,经济条件过得去。
女孩三,是一位在广州当医生的女孩,今年28岁的她一直未结婚,硕士学历,凭借自己的能力已经在广州郊区买房,父母有退休金不需要自己操心。
对于自己的择偶标注女孩坦然的说,只想找一个本地青年,年龄不得超过32岁,本科以上学历,身高在170以上,父母必须有退休金才行。
女孩四,一位3岁女孩,身高160长相不错,独生子女父母有退休金,自己也在事业单位上班,有房有车,经济独立。
女孩说自己只想找个门当户对的,身高170以上,在事业单位上班,父母也有养老金的。之所以一直没结婚是因为,追求自己的人很多,但是能够达到标准的很少。
最后一位女生在银行上班,年龄33岁,父母做生意家庭饮殷实,自己有房有车,身高165。对于自己的择偶标准女孩说,只需要对方有稳定的工作,年龄在38岁以内,讲究个人卫生就行,其他的看感觉了。
听了这些女孩的择偶标准还算高吗?有的女孩之所以没有对象,并不是女孩的标准太高,而是因为女孩生活的圈子有限,不够积极主动又没有遇到心仪的对象才一直单身。
最后还是想提醒下女孩们,在找对象前先评估一下自己,不要给自己设限制,毕竟理想的生活千万种,现实生活都差不多。婚姻看的不仅是经济能力,更是俩人的契合度,毕竟一牵手就是一辈子的事,感情才是最重要的标准。
二、关于街头相亲节日有哪些?
提起古代的婚姻,不少人认为,那时的男女没自主权,一切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此种认识,尽管不能说是错误,但至少是“以偏概全”。
的确,唐宋以前,婚姻嫁娶一般要经过纳采(送礼、求亲)、问名(询问女子姓名、生辰)、纳吉(到女方家送礼、订婚)、纳证(男方向女方送聘礼)、请期(定婚期)、亲迎(成婚)等环节,古称六礼。到了唐宋以后,六礼已减为三礼,即纳采、纳币、亲迎。但无论怎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不能见面”等规定,都是政府倡导的。
到了唐宋,不仅简化了程序,而且政府倡导的风俗习惯也开始逐渐动摇,甚至出现了抛绣球选女婿以及“万人相亲会”那样的相亲节。
古代“情人节”一般有三个:元宵、上巳、七夕。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传说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这一天,藏在深闺的女子纷纷外出踏青,她们在河畔嬉戏、插柳赏花。如杜甫所说,“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而男子们也分坐河渠两旁,在上游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以曲水流觞的方式吸引意中人。如果双方对上眼了,则一起漫步坝上,折柳相赠。
如果说农历“三月三”是古代白天的相亲节,那么“元宵节”则是古代男女晚上的相亲节。元宵节晚上,单身青年男女走上街头,借着赏灯、逛花市的名义,“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青年男女彼此也心照不宣,会用眼角余光偷看异性,心里七上八下,但又憧憬着那份 “灯下邂逅”的心动缘分。单身男女一旦看上心仪的人,便会请朋友上前自报家门,如对方也有“眼缘”,就会彼此留下姓名、地址。双方回家后各自禀告自己的父母,于是父母大人便可按照 “明媒正娶”的程序,“热热闹闹”而且“严肃认真”地走一下过场,直到把这个“灯下缘分”送到婚姻洞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