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哈尼族的房子叫什么?
哈尼族蘑菇房是哈尼族人所居住的特色房屋。哈尼族居住在向阳的山腰,依傍山势建立村寨。哈尼族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构成。
二、哈尼族男孩子叫什么?
少数民族男女都有特定的称谓,哈尼族把男孩称为“阿力”,女孩称为“阿布”。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省,生活在云南的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境内,目前有人口约166万人。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古代的羌族游牧于青藏高原。
三、哈尼族红河妇女服饰叫什么?
布都支系
哈尼族布都支系服饰(妇女)用黑色自染布料作上衣,齐膝短裤和绑腿带。包头布端都镶一块精美的刺绣图案,衣服领口处多配有银饰坠,腰束一条长丈余的腰带。
碧约支系
绚丽多彩的哈尼族碧约支系服饰(正面)配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和银饰佩。为左开襟长尾衣,下穿白褶裙。哈尼族碧约支系服饰(背面)配以颜色鲜艳的花纹图案。包头为数尺长的黑色头巾布,有穗拖拉到背部。
卡别支系
哈尼族卡别支系(妇女)服饰多以黑色自织染布作面料,为左开襟衣,在衣领和由右肩斜向左襟绣有彩线图纹;以包头最有特色,其包头正面镶有星图银泡,背面用彩线做成飘带装饰,左右两边缀有一根银链。
哈尼族服饰
布孔支系
哈尼族布孔支系服饰(妇女)分为首饰、服饰和绑腿三个部分。首饰多为彩布包巾,头巾上镶钉有银泡,左右用彩色毛线扎成飘穗;服饰为士林布满襟衣裳,胸前挂一块由硬布板上钉有银泡和一块多边花形银牌,下穿短裆紧腿裤,裤腿边沿绣着犬齿花;小腿套着绣花腿罩,腿罩上绑着多色彩线。
卡多支系
哈尼族卡多支系服饰(妇女)用黑色自织染布作面料,包头为圆盘式镶边戴帽,配以各种彩色花饰。上衣为左开襟服,绣以各种色彩鲜艳的图纹和佩以银饰,下着黑色长裙。
四、哈尼族有些什么习俗?
大街上,一群黑脸人走来走去,时不时还摸一下别人的脸,就连身穿警服的人员也只能乖乖被摸,这是国外哪座城市的见面礼仪吗?
大街上,一对对双胞胎成群结队,有黄皮肤,也有白皮肤,这莫非是哪个双胞胎选秀节目现场?
其实,这是在中国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他们在举办一年一度的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
这是什么地方呢,竟有如此特别的节日?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是云南省普洱市的下辖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是中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
作为一座有着30多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墨江以哈尼族为主要民族,占总人口的一大半。
墨江的地理位置非常奇妙,北回归线在这里穿城而过,所以墨江县被称为"回归之城"以及"太阳转身的地方",当地著名的地标便是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
作为一家天文科普教育基地,北回归线标志园不仅融天文、地理于一体,还处处透着阴阳、双胞文化。
这与墨江的一个奇异之处有关。
在这座小县城里,30多万的总人口竟有着1200多对双胞胎,远远高于双胞胎的平均出生率,墨江因此得名“双胞之家”。
而据当地人的说法是,在墨江有两口井,名为“双胞井”,喝了这里的水,便能生双胞胎。双胞井位于河西村内,这村里有100多户人家,而双胞胎就有10多对。
不光是当地人流行生双胞胎,许多来墨江生活的外地人,在这里待了几年之后,生下的孩子竟然也是双胞胎。
如此玄乎,有人就分析或许与当地的水有关,这双胞井也就被保留了下来,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如今更是成为远近闻名的经典地标。
无数年轻人不远万里来到墨江,只为喝上一口双胞井的水,想试试这水是否真的灵验。
2020年云南大象北漂之旅火遍网络,网友们对大象的行踪感到好奇,媒体更是全程跟踪报道。
2020年3月,一群野生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出发,一路北上。
2020年12月,象群进入墨江县,这是一块陌生的土地,因为象群之前从未来过此地。
也就在这里,北上的象群竟然停下了脚步,在墨江县开始了长达四个月的旅居,2021年3月28日,象群中的一头母象还产下了一头小象。
2021年4月16日,象群离开墨江县迁徙至元江县。
象群为何独独在墨江县停留如此之久,莫非它们也感知到了墨江的神奇之处,也想在墨江多喝上几口奇异的墨江之水,回去之后能够多生几头小象?
这自然是臆测,象群北上之旅的意图至今是个谜,而墨江双胞胎的秘密也从未揭开。
而随着墨江“双胞之家”的名气越来越大,墨江县干脆借此举办双胞胎节活动,吸引旅客来游玩。一同举办的还有哈尼族的传统节日--太阳节,这便是一年一度的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
作为一项国际性活动,许多国外游客也会来此参加,尤其是国外的许多双胞胎都会来此庆祝双胞胎节的举办。
哈尼族崇尚太阳,会在每年的上半年举办太阳节来庆祝,“抹黑脸”是太阳节中的一种传统祝福方式,就是用锅底灰涂别人的脸,意思是带给别人祝福。
所以在太阳节期间,街上的行人们都是满脸黑色的,就连巡逻的警察也是满脸黑色,而且还不会刻意躲避行人对他进行“抹黑脸”。
如果农夫山泉在墨江开一家工厂,采取的是双胞井之水,会不会提高全国的双胞胎出生率,有利于二孩政策实施?
五、哈尼族文字普及程度如何?
云南民族大学和红河学院有开设哈尼语本科专业,在红河也有一些双语学校,以及一些哈尼文培训学校。西双版纳哈尼文教育以哈尼族学会、西双版纳广播电视台哈尼语部为中心开展,发展的比较好。红河广播电视台和西双版纳广播电视台都有开设哈尼语广播以及电视节目。
六、哈尼族气候?
主要在云南,气候温暖,四季如春
七、哈尼族方言?
方言为哈尼语
哈尼语(Hani language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八、哈尼族语言?
答: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语支里有彝语、拉祜语、傈僳语、纳西语、基诺语等。哈尼语在国外,分布在缅甸、泰国境内的又称卡(Akha)话,和我国西双版纳地区的哈尼话接近;老挝、越南境内的哈尼话和我国红河南岸地区的哈尼话大体相同。
哈尼语与彝语支其他语言一样,元音有松紧之分,没有长短之别。韵母基本上是单元音,复合韵母多是借音。没有塞音韵尾,有的方言有鼻音竟尾。哈尼语和彝语文其他语言在基本词汇中有不少同源词,在语法上也有很多共同点。
九、哈尼族菜系?
1、紫米八宝饭
紫米八宝饭,是长街宴里一道重要的主食。普洱的墨江是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这里特产一种紫米,颗粒长,颜色紫红,元朝时,开始成为贡米,但是因为生育周期长,产量稀少,十分珍贵。
在节日里常被哈尼族人加甜杏仁、核桃仁、百合、红枣、葡萄干、山楂糕、莲子等干果,做成好吃的紫米八宝饭。
2、五彩饭
五彩饭, 又称五色饭,是红河哈尼族人民记忆幸福、美好、和谐、吉祥、如意的象征。是传统的节日喜庆特色招待食品和独特供品,是人民过着五谷丰登的火红日子的写照。
长街宴中每家每户的餐宴上都把五色香糯米饭摆设在显眼的地方,以显示“五谷丰登、丰衣足食”。
3、五香芭蕉花
芭蕉花,不仅是哈尼族人民爱吃,整个滇南人民都喜欢吃,这是大自然对云南人民的馈赠。在节日里,哈尼族人民也是喜欢这道增加喜庆色彩的五香芭蕉花。
4、糯米血肠
糯米提前浸泡一夜。准备新鲜的猪大肠,用盐和葱叶揉洗干净,糯米中加入草果粉、盐和鸡精,倒入稀释过的新鲜猪血,拌匀后塞进猪大肠中,挤压紧实,用草绳扎紧放入蒸屉,大火蒸熟,然后就可以切块装盘了,吃不完的也可以用油煎了以后保存,配点辣椒面蘸着吃都非常的香,大肠肥而不腻,米粒软糯弹牙,可当主食,也可作为点心。
5、酸笋鱼
汉族人过年的时候,讲究年年有余,宴席中必定有一道鱼菜。哈尼族过年一样有鱼,不过是当地特色的酸笋鱼。
鱼来自丰收的稻田,称之为稻花鱼。插秧时,将鱼苗放入稻田,秋天收割水稻时,就可以拿到鲜鱼,这些鲜鱼,就成为哈尼族人餐桌上独特的美味佳肴。
6、白旺
哈尼族还有一道内地人从未见过,更未吃过的美味奇肴——白旺。哈尼族人称为“阿压马捏”。在宰杀猪、羊、狗等动物时,用一个瓦盆接着刀口喷出的鲜血并快速搅拌,加进事先炒熟切碎的瘦肉、肝等,撒进盐巴、辣子、八角和野花椒面等佐料,搅拌即成。
7、竹筒烧肉
竹筒烧肉是哈尼人招待贵宾的一道名菜。在长街宴上也是一道很有名的主菜,只是在宴席中看不到制作过程,制作竹筒烧肉的过程,其实比直接在宴席上吃它,更有风味。
8、竹筒鸡
竹筒鸡比竹筒肉更加高级、美味,只有在来了高贵客人时,哈尼人才会用竹筒鸡招待客人,其做法和竹筒烧肉差不多。
此菜当属鸡类佳肴中的佼佼者,而且烹制方法古朴自然,鲜香异常,鸡肉滋润嫩滑,可谓是哈尼族宴席中的金牌名菜。
9、酥炸竹虫
在云南食用昆虫的习俗由来已久,而且方式多样,味道美妙,冠绝全中国。在长街宴中怎么能少昆虫的影踪呢?
彩云之南的昆虫,得益于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的福荫。不仅个大肉多,吃起来也是别样风味,哈尼族的酥炸竹虫,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美味。
10、哈尼族蘸水
蘸水所用的哈尼豆豉,被誉为“哈尼味精”,是哈尼人家餐餐必备的佐食之品。哈尼蘸水是哈尼人家特有的民族风味,它原生质朴,酸辣鲜香,味美诱人。
十、哈尼族称呼?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哈尼族自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白宏,碧约,布都,和泥,离泥,黑泥,等。哈尼族是我国55个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253195,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玉溪市或缅甸等北部山区。信仰是多神和崇拜祖先,现在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