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工人 > 建筑工人中山人才网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在哪里?

56 2023-10-20 14:25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在哪里?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南禅寺

南禅寺是一座唐代创建的寺庙,是我国现存寺庙中历史最久的一处古代建筑物。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城西南22公里处的阳白乡李家庄附近,距东冶镇7里。跨进李家庄,顺着一条黄土坡路爬上一个土崖,便可看到雄踞在这里的南禅寺了。南禅寺外观典雅,风度古朴、稳重、庄严,一望而知,这里千年风韵犹存。

南禅寺的确切建筑年代已无法考证,据有关史料记载,这处寺庙重建于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年),比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还早75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南禅寺是一所长方形院落,规模并不大。整个寺院给人以小巧玲珑的感觉。3间正殿,建在方整的台基上。寺院小,配殿低矮,这就衬托了正殿的雄健。

南禅寺座北向南,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寺院南北长60米,东西宽51米多,寺内现存殿宇6座,除大佛殿是唐代原物外,其余5座殿宇都是明、清时所建。

南禅寺主殿--大佛殿,外观气势雄伟,轮廓秀丽,形体俊美、古朴。殿内有17尊唐塑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居中端坐,高大端庄。文殊、普贤菩萨分列两旁,其余仰望童子、撩蛮、佛霖等15尊塑像满布佛坛。全部塑像躯体丰满,夸张适度,面目丰润,神态自若,服饰简洁,衣纹流畅,简练而准确,色调也甚为明快。塑像大多有莲花座,唯撩蛮、佛霖、仰望童子是赤足踩地,活泼可爱,独具一格。名尊像塑造精美,手法纯熟,是我国唐代中的精品。寺内有我国唐代砖雕、石塔和石狮,这些都是先祖遗留给后世的艺术品。

南禅寺的建筑结构,具有我国唐代建筑的显著特点。主殿内,梁驾由立柱支撑,柱上安有雄健的斗拱承托屋檐。看去,许多曲折形斗拱层层迭驾,层层伸出,出檐深远高大,气势磅礴。大殿内,没有立柱,梁架结构简练,举折平缓,是明显的唐代建筑风格。

夏商周时期的建筑种类和成就有哪些?(简答)

据文献记载,夏代统治的四百年间,都城曾多次迁徙,如阳城、阳翟、斟、帝丘、原、老丘、西河……等,但是这些遗址现均无从追索。公元1975年在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岗,发现毗连方形小城(每边长度约100米)二座,其大部夯土城墙尚可辨析。在城内夯土残基中,有数处埋葬二至七人之奠基坑,还出土了陶器及少量铜器碎片。经碳14检测,此城建造时间距今4000±65年,相当夏代早期。有学者认为此遗址即夏代始帝禹的都邑——阳城。公元1979年在河南淮阳平粮台,亦发现相当于夏初(测定为4130±100年)之古城。该城平面方形,每边长185米,方位北偏东六度。夯土城墙残高3.5米,基宽13米。城内有房基十余处,部分建于土台之上,部分建于平地。屋墙已普遍使用土坯砖,砖的形状有长方形、方形及三角形多种,墙外表有的涂抹草泥。城内又发现由轮制之陶水管多节及冶炼后之铜渣。

商代诸王亦多次迁都,已知者有西亳、傲、相、耿、邢、奄、殷等。现经发掘者有河南洛阳偃师县尸乡沟商城,该城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建在洛水北岸稍稍隆起的高地上。其平面大体呈南北长之矩形,面积约190万平方米。南垣已为洛河冲毁,城内探出有城门七处。门道两侧遗有木柱洞,道下沟底铺鳞状石片,系城之排水沟。城内南端有周以围墙的集中夯土台,估计为宫室所在。再据文献《尚书·序》说“汤始居亳”、《帝王世纪》说“蒙为北亳”、“谷熟为南亳”、“偃师为西亳”及地望,此城很可能是一世成汤所居的西亳。晚商时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该遗址东西广6公里,南北长4公里,迄今尚未发现城墙。其宫殿位于洹水河曲之南岸,环以手工业区及民居。王室、贵族的墓葬则集中于洹水之北岸。

夏、商、周三代建筑概况

夏代建筑的遗迹极少,目前尚无完整的发现。继夏的商代则有较多的遗迹显露出来,已发现的商代城市有王都(河南洛阳及郑州商城、安阳殷墟)及诸侯城(湖北黄陂盘龙城)。

宫室以晚商安阳的殷墟为典型,已沿中轴顺序排列祭祀、朝廷与后宫三群建筑。位于武官村一带的王室墓葬规模宏大,由墓道、墓穴、二层台、腰坑等组成,墓中除有殉人、车马及多种动物外,附近另有大量供祭祀之杀殉坑。有的墓上发现建有祭祀建筑。一般居住建筑大多为地面房屋,半穴居甚少。条状及多室建筑已相当普遍。根据文献记载,商代已有皇家苑囿。

由文献记载及考古发掘的周代城市,除王都丰、镐、雒邑以外,大小诸侯城(如齐国的临淄、鲁国的曲阜、燕国的下都、楚国的郢都、赵国的邯郸等)为数甚多,其规模与平面布局极不一致,但“内城外郭”之制已很明显。在《周礼》中对王城及诸侯城之面积大小、垣阙高低、道途宽窄……已有若干简单记载,由于各遗址屡经改建与破坏,已无从予以证实。这时出现的筑城高潮,与诸侯之间长期残酷的兼并战争有直接关系。此外,为了防御和扩大边界,还沿边界或险阻构筑边城,秦、燕、楚、齐诸侯国边城遗迹仍清晰可见。以后又发展为针对外族匈奴入侵的长城防御系统。统治阶级的淫奢享受,大大推动了宫殿、离宫、苑囿的建设。

由于当时未解决木石材料的多层结构问题,因此上述建筑大多建造在高大的土台上,这就是后来所谓的“高台建筑”。

统治阶级墓葬的地下部分,仍保留着商以来的固有形式。但某些战国的贵族墓上,已建有高大的土丘和祭祀建筑。在建筑材料用于构造和装饰方面,已制作并使用了覆盖屋面的陶瓦、铺砌地表的陶砖,以及少量的金属(铜)构件。这是建筑中的重大进步。

夏、商、周三代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成就

这一时期的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成就是基础性的,其影响极为深远。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在建筑设计中,特别是皇家建筑,已有了事先踏勘地形和规划布置。周武王建雒邑,即命周公旦赴当地“相土尝水”。另如秦雍城之宫殿、坛庙,以及商、周之贵族墓葬,显然都是经过规划才施工的。而在商代藁城台西民居墙内发现的白云母及石英划出的直线,以及战国中山国王墓内出土的铜版《兆域图》,也都具体说明了这个问题。

2.就使用功能而言,到周代为止,宫殿、坛庙、陵墓、官署、监狱、作坊、民居……等建筑均已出现。也就是说,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最主要的内涵都已经具备了。

3.自原始社会就已大量使用的土木结构,到夏、商、周时期,这种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以木柱梁为房屋结构的形式已经成为当时建筑的(特别是统治阶级的)主流,柱网亦逐渐趋于整齐,又出现了斗拱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建筑结构构件。虽然实物无存,但间接表现在西周初期青铜器令和战国中山国王陵出土之铜架中,木构件也更加精确多样。夯土广泛用于筑城、大面积广庭和建筑台基,技术又有了提高,特别是高台建筑的出现,是与夯土分不开的。

4.陶制地砖、屋瓦、水管和井圈,铰叶等的使用,是建筑技术上一个重大进步,不但发掘了新的建筑材料,改进了建筑构造,延长了使用时间,还改善和美化了人们的生活。在陵墓中使用白胶泥和积沙的方式以防水、防盗,也应说是相当成功的措施。

5.等级制度已越来越多地反映到建筑中来,商代墓葬制式即是一例。到周代封建制度更加谨严,例如对各级城市的面积、城阙高度、道路宽窄……均有明确规定。在使用色彩上亦有区别,如柱子的颜色,规定:“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

6.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也逐渐规格化。如周代对道路的宽窄以“轨”度之,城墙高宽以“仞”、“雉”、“寻”度之,一般建筑用“丈”、“尺”、“寸”度之,室内面积则称之以“筵”,筵即席也。

7.建筑外观总的比较低平,这是因为当时尚未能解决高层结构问题。但后来出现了高台建筑,使建筑外观有了很大变化。已知当时建筑的屋盖形式有四坡(即“四阿”)、攒尖、两坡等多种。色彩方面,除柱按等级着色外,又有墙面刷白、地面涂黑的做法。

建筑构件的外形也常予以装饰,如燕下都出土“山”字形栏干砖、虎头形出水管等。在装饰构图方面,如同心圆、卷叶、饕餮、龙凤、云山、重环等纹样,常见于瓦当及空心砖上。而铸于铜器、漆器上的纹样就更加精美,如三角形、波形、涡形等,其中若干亦已用于建筑本身的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