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碳建筑感想?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提高能效,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建筑节能和低碳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
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另外,在建筑运行过程中,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方面的能源都参与其中,碳排放量很大。因此,加快发展低碳建筑,实现节能技术创新,建立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控制体系,并形成可循环持续发展的模式,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意义。
从未来看,低碳建筑的发展重点主要有三个:一是新建建筑节能。我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城镇化率平均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如果我国新建建筑都严格按照节能50%或65%的标准进行设计建造,将对节能减排工作作出巨大贡献。二是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包括住宅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其中,大型公共建筑比普通住宅运行能耗高5 10倍甚至10 20倍,是节能改造的重点。三是北方地区城镇供热计量改革。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秦岭以北的城市年户均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基本都在2.5吨以上,而秦岭以南没有实行集中供热的城市每年户均二氧化碳气体排放一般都在1.5吨以下,这说明供热计量改革节能减排潜力巨大。
推动低碳建筑发展,关键在于发挥政策合力:
第一,加强对低碳建筑及其意义的宣传。目前,人们为了与传统住宅区别开来,提出了节能住宅、绿色住宅和低碳住宅等概念,但从公众的角度看,这些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异同在哪里,并不清晰。因此,只有在理论上进一步明晰节能住宅、绿色住宅和低碳住宅的定义,才能让大家都能了解和接受,并加以推广。
第二,制定和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在标准制定上,要继续完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包括基础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工程标准、管理标准等。在标准执行上,目前在建筑设计和施工阶段基本上已经严格执行节能50%以上的标准,但这项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施工环节现在还有10%左右的建筑没有严格执行节能标准;中小城市和村镇还没有启动这项改革等。
第三,发展低碳建筑需要树立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理念。一是建筑材料低碳。低碳建筑首先应在建筑材料上实现突破,包括屋顶技术、屋面技术、涂料技术等,这种突破应该通过技术革新来实现,为此需要加大相关低碳建筑材料和技术的研发力度。二是建筑施工低碳。据测算,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绿色施工方式每平方米能耗可以减少约20%,水耗可以减少63%,木模板消耗量减少87%,产生的施工垃圾量减少91%。如果要在施工阶段大幅度减少能源消耗,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动住宅产业化、工业化,采取装配式施工,推广全装修。三是建筑使用低碳,更加注重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
第四,制定低碳建筑推广应用的经济激励政策。从供应端看,对低碳建筑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生产和使用,应研究和制定财政补贴或信贷、税收优惠政策。从需求端看,对**符合标准的低碳住宅,应在国家住宅消费政策中加以考虑和引导。
二、拙政园建筑特点及感想?
(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
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
(3)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这种园中园式的庭院空间的出现和变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与园林面积缩小有关。光绪年间的拙政园,仅剩下了1.2公顷园地。与苏州其他园林一样,占地较小,因而造园活动首要解决的课题是在不大的空间范围内,能够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婉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欲扬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
(4)园林景观,花木为胜。
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荫路曲的柳,枇杷园、嘉实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
拙政园真是我国园林建造的巅峰啊!
三、关于建筑文化的感想?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了解那个时代的建筑,必须要去弄明白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科技的发展状况。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中国建筑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中国文化一样,连续相继并产生反应这种文化的建筑艺术。
中国建筑往往把高潮和精华放在最里面、最后面,而前面则是质朴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本论文化解之中,农耕文化内向型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正因为如此,体现了中国人基本精神之一――中庸,“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中国建筑造就了人们在人格思想上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
整个中国古代建筑史,就是中国历史文化,艺术与技术的映射。学习中国古代建筑史是理解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一个很好途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学好中国古建筑史的必要条件。建筑与文化相辅相成,共同谱写了中华历史的伟大篇章!
四、了解建筑历史 弘扬建筑文化的感想?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无声的历史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一座有代表性的建筑往往集中了当时文化、艺术的精华。在某种意义上说古代建筑是古代一定社会历史的缩影,是古老的珍贵的旅游资源。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各有特色。
五、低碳建筑读后感想?
当今世界,人口剧增,资源锐减,生态失衡,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和发展与全球的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生态危机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
为了建筑、城市、景观环境的“可持续”,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学科开始了可持续人类聚居环境建设的思考。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休戚相关。
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生态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即我们今天的发展应该是“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六、中国著名土木工程建筑?
万里长城。
在卫星云图上能够清晰地看到万里长城这条东方巨龙,因此被称为世界第8大奇迹,不光因为它的长度和高度,最重要的是它被认为是人类不可能完成的工程,但在中国古人的手中完成了,长城包含了古代历史上所有的建筑智慧,但更多的是血与火、情与泪的交织,今天的人们只有真正登上长城,用手触摸每一块方方正正的巨石,仿佛立刻就回到了2000年前,感受历史的温度。
京杭大运河。
一个短命的王朝,一位更加充满争议的帝王,却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又一个奇迹,隋朝虽然只有短暂的十几年,但它无疑是承上启下的重要朝代,隋炀帝一生毁誉参半,但他却因为京杭大运河而永久被世人铭记,贯通南北、承前启后的伟大意义,令京杭大运河丝毫不逊色于标志性建筑万里长城,它的开凿酝酿了大唐盛世和两宋的富庶,此后1000年,京杭大运河仍然是一条焕发着无限生机的大动脉。
鱼鳞石塘。
许多人听到这个名字有些陌生,尤其生长在北方的人们,很少有人知道,但它却是人类建筑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700年之前,鱼鳞石塘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较为富庶的江浙地区,经历代修筑总计蜿蜒700余里,到清代乾隆年间,鱼鳞石塘基本修缮完毕,形成纵横交错、北起江苏宝山南至浙江仁和的长江防汛工程,其建筑主要是条石加铁锭的榫卯结构,并且率先使用了南方特产稻米的米浆进行灌浆黏合,2000年后仍然严丝合缝,令后人不得不对古人的无上智慧叹为观止。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鱼鳞石塘的修缮工作,现在的鱼鳞石塘,不仅仍然发挥着长江、钱塘江沿线的防汛功能,而且成为了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古代的建筑智慧尚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发掘和科学探索,一个具有5000年璀璨文明的泱泱大国,创造了无数个世界之最,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以及鱼鳞石塘,在新时期的中国,无疑是凝结了古人智慧的历史文化瑰宝,在以后的岁月里,它们仍将令我们引以为傲。
七、建筑与土木工程属于土木工程类么?
市政工程属于土木工程类,是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
市政工程是指市政设施建设工程。在我国,市政设施是指在城市区、镇(乡)规划建设范围内设置、基于政府责任和义务为居民提供有偿或无偿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等。城市生活配套的各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都属于市政工程范畴,比如常见的城市道路,桥梁,地铁,比如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管线:雨水,污水,上水,中水,电力(红线以外部分),电信,热力,燃气等,还有广场,城市绿化等的建设,都属于市政工程范畴。 土木工程专业学习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市政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主要培养从事铁路、公路、机场等工程和房屋、桥梁、隧道、地下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养护等技术工作和研究工作的高层次工程人才。八、建筑与土木工程和土木工程的区别?
目前来说,在国内大学里面,建筑工程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大体是讲的同一个专业,但是土木工程专业涵盖的专业较多,比如水利建造,土石方工程等等,应该说土木工程的范围比建筑工程的范围大,另外就是注明的是建筑学专业,那就不同了。前两者偏向于结构设计和建筑施工行业,后者偏向于建筑设计行业。
1、建筑工程和土木工程都是可以参加工程监理,建造师,造价师的考试,同等的。
2、去房地产施工现场工作的话,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都是相差不大的,也是同等。我的就是土木工程专业,目前是在房地产公司工作。
3、建筑工程和土木工程最主要的学习内容大致是:专业方向两者都差不多需要学习的建筑制图与识图;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建筑施工与管理,建筑工程预决算,钢筋混凝土工程,钢结构工程,工程法规等等。
九、看到祖国的雄伟建筑的感想?
感觉祖国太强大了,仰望这些建筑,心中悠然而生崇敬祖之情
十、土木工程属于建筑类吗?
属于。建筑大类专业有如下土木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给排水,工程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地下城市与空间工程,建筑设计,装饰装修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古建筑工程,环境艺术设计,市政工程,消防工程,空调工程,燃气工程,供热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