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化中山人才网

中国文化与文学是什么?

135 2023-12-05 09:24

一、中国文化与文学是什么?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形式,通俗点说就是诗词歌赋,童话寓言,小说散文等等以文字为基础表达感情或记录事物的都属于文学

文化包括文学,文化一词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因为其包含太多比如:社会、宗教、政治、地理、饮食、科学、绘画、文字、历史等等等等,都和文化有关。通俗点说一言一行,衣食住行,甚至桌椅板凳都属于文化

二、古代文学史试题与答案?

在宋代古文运动中,柳开是

a先驱者 b 晌应者 c 过渡者 【a 】

三、中国文化中与雪有关?

“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小雪前后,天气渐寒,开始降雪,但由于“地寒未甚”,雪不会下得很大,因此称作“小雪”。

很多时候,小雪节气当天并不会下雪,即使下了也大多是雨夹雪,为天地蒙上一望无际的苍茫

高传民在《乡村冬日》中便描绘了这样的景象。

四、我与地坛答案经典文学里的人生智慧?

人生智慧比地坛答案经典文学更珍贵。因为人生智慧的来源可以是多方面的,例如自身的经历、他人的经验、社会的变迁等等,它是深刻而广泛的,可以指导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做出正确的决策。而地坛答案经典文学虽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但是其中的智慧和价值是有局限性的,也可能受到时代的影响而过时。因此,虽然我们可以从经典文学中汲取启示和灵感,但人生智慧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重要目标。

五、中国文化中与玉有关的词语?

玉是人才和道德的像征人的美包括形体,才智和道德等方面。“亭亭玉立”、“美如冠玉”、“冰肌玉骨”,“粉妆玉琢”等是对人体美的表述;“璞玉浑金”、“冰清玉洁”、“被褐怀玉”、“一片冰心在玉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等为人的品德高尚的表述;“怀瑾握瑜”、“金友玉昆”、“金玉满堂”等是对人才华出众的表述;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喻虚伪表里不一的人的成语。

六、文学中“言”与“意”的关系?

王弼《明象》

1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现象,产生于本质。语言,描述了现象。充分展现本质的莫过于现象,充分表达现象的莫过于语言。语言是现象的载体,根据语言可以了解现象。现象是本质的载体,根据现象可以考察本质。

2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

现象展示了本质,语言描述了现象。语言是描述现象的工具,真正的现象无法完全用语言来表达。现象是展示本质的外观,真正的本质无法完全用外观来定义。就好象兔笼用来捉兔,得兔而弃笼;渔网用来捕鱼,得鱼而弃网。

3 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

嗯嗯,语言就是用来装载现象这只兔子的笼子,现象就是用来展示本质这条鱼儿的网子。所以语言不能等同于现象,现象不能等同于本质。不可以只注意现象而忘掉了本质,也不能只看重语言而忽视了现象。

4 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

嗯嗯,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语言看现象。看透本质的关键在于不被现象所迷惑,看清现象的关键在于不被语言所诱导。《红楼梦》不具体描写林黛玉的长相,却能让她在纸上活灵活现,和顾恺之绘画注重传神写照是一个道理啊,朋友。

5 立象所以表出其意。作其言者显明其象。若乾能变化,龙是变物,欲明乾象,假龙以明乾。欲明龙者,假言以象龙。龙则象之意也。象以表意,言以尽象。

语言生动形象是文学的基本功,人物传神写照是文学的高境界。就好象易经的乾卦变化无穷,而龙是通俗易懂的教学工具。因为怕你搞不懂啊小朋友,所以用道具来打比方。可是你笨到连龙都不知道是什么,只好给你从龙的起源鳄鱼讲起。龙就是打个比方你知道么?龙的本质就是乾卦你懂了么?我教得这么辛苦难道不应该涨八级工资么?

6 若言能生龙,寻言可以观龙。乾能明意,寻乾以观其意。意之尽也,象以尽之;象之著也,言以著之。既得龙象,其言可忘;既得乾意,其龙可舍。蹄以喻言,兔以喻象,存蹄得兔,“得兔”“忘蹄”。求鱼在筌,“得鱼”弃筌。蹄以喻言,筌以比象。未得象者“存言”,言则非象;未得意者“存象”,象则非意。所存者在意也。所存者在象也。“忘象”“得意”,“忘言”“得象”。弃执而后得之。“尽意”可遗象,“尽情”可遗画。若尽和同之意,忘其天火之象,得同志之心,拔茅之画尽可弃也。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而或者定马于乾,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弥甚。纵复或值,而义无所取。盖存象忘意之由也。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

好吧你还是不懂,我再重复一遍。语言不能完全等同于现象,现象不能完全等同于本质。一定要注重本质,本质,本质。本质是爱情,现象是婚姻,语言只是搭伙过日子,懂了么?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搭伙过日子是婚姻的本质,懂了么?服用五石散防治瘟疫是本质,魏晋名士风度是现象,谈玄说理是打发时间,懂了么?如果早点发明抗生素就可以扔掉五石散,如果病治好了就可以不要大热天穿着秋衣秋裤,如果有正事可做就不会混知乎,懂了么?越看越生气,不弄这些垃圾饶口令了。

七、一年级语文学习与评价答案?

答案都在资料后面,你可以把答案撕下来,做好再对照答案。

八、刘勰的知音篇中关于文学接受与文学鉴赏的内容?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被章学诚赞为“体大而虑周”(《文史通义·诗话篇》)。

载于《文心雕龙》下部的《知音篇》,主要论说的是文学批评与鉴赏。其中对文学鉴赏的态度、难度和方法都有恳切详尽的论述,层次分明,令人玩味不已。

刘勰雕像

引言

《文心雕龙·知音篇》主要讲的是文学作品的鉴赏态度和鉴赏方法。“知音”,字面上的意思是懂得音乐。刘勰用“知音”作为篇名,意思就是:文学也如音乐一样需要“知音”的评论和鉴赏。

古人总爱说“知音难遇”,换成当代人的说法就是“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文艺作品,被人读懂,读透,理解,的确是很难的事情,尤其是在作者也没有创作的章程,读者也没有掌握阅读和鉴赏的方法的情况下,误解误读,不知所云的情况,极其普遍。

《知音篇》里,讲了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

一是讲“知实难逢”。刘勰列举了秦始皇、汉武帝、班固、曹植等人为例,说明古来文学批评“贵古贱今”,好的文学批评家难逢难遇;

二是讲“音实难知”。因为文学作品本身的抽象复杂,以及评论家见识有限又各有偏好,所以做好文学批评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看都没看懂,还说什么好坏呢;

三是讲文学批评鉴赏的方法:评论者应该博见广闻,以增强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还要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读评;

四是提出“六观”,即六个评价的角度,从此处出发来考察其作品;再就是提出文学批评的理论根据。

为方便读者诸君理解,笔者将对原文逐一解释和阐发。

文心雕龙·古籍

一,知音难遇,贱同思古,文人相轻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

我们首先得知道,知音是一种譬喻,以听懂弦歌中的雅意,来譬喻读懂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就像钟子期听俞伯牙弹琴,能听出高山流水的感觉,就叫知音。

这段原文的大概意思是:知音是太难了!文章的妙义实在难以理解,能理解文章妙义的人又实在难以遇到,能碰到知音的人,千年只有一次吧!从古以来的“知音”者,却又大多看轻同时代的人而怀念古代的人,这就是所谓的“近在眼前的人不相信和重用,却思慕那些远远听到名声的人”啊!

俞伯牙和钟子期

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以为美谈;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矣。

从前韩非的《储说》开始传播,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刚刚写成的时候,秦始皇和汉武帝看了,都惆怅不能和作者生在同一时期。后来知道是同时代的人了,结果韩非却被囚禁,而司马相如也遭到了轻贱待遇。这岂不是明白表示了对同时代的人的小看吗?

至于班固和傅毅,文章不相上下,然而班固却嗤笑傅毅说:“下笔便没完没了,不会适可而止。”及至陈思王曹植评论文才时,极力贬低孔璋,而丁廙请他修饰文辞,就感叹他言辞美好,刘脩喜好诋毁别人的文章,就把他比方为爱攻击人的田巴,从曹植的这些议论里,他的心意可谓是昭然若揭。

魏文帝·曹丕

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谘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酱瓿之议,岂多叹哉!

所以魏文帝曹丕说:“文人相轻”,真的是说出了大实话。

至于像楼护这种摇唇鼓舌的人,却荒谬地想要评论文章,说什么“太史公司马迁著作《史记》,要咨询请教东方朔”。于是桓谭这些人,都对楼护的谬论相视而笑。楼护本来就没有地位,轻率的发言被人耻笑,何况是文人,哪能随便乱说话!

所以观察得深切明白,却又看重古代而轻视现代,秦皇汉武两位君主就是这样;文才确实鸿博懿美,但却只抬高自己而贬低别人的,班固和曹植便属于这一类;学识够不上谈论文章,却把伪谬当成是真实的,楼护便属于这一类。

刘歆看了扬雄的《太玄》后说:“我怕后人用它来盖酱坛子。”这难道是多余的感叹吗?

文心雕龙

读完上面这一段,着实令人叹息。这也算得上是一种人之常情吧?识人之智本来就已经是很难得,兼有赏人之心态,容人之雅量的就更少,就算有了这些,所见所知还能与自己的性情心灵相契合,那简直就是大海捞针。

但为何有“贱同思古”这一说?大概是因为审美总需要一定距离,距离远了,更容易看到全貌,也更容易忽略缺憾。所以坐今望古,坐近观远,也比较容易相知和仰慕。并且已故的都是静态的,不变的,全景的。也更容易让人有暇心静静观赏,细细揣摩。而想要和古人比肩,又常常是才智之士的一种自诩和自慰。

罗曼·罗兰曾说“人生的苦难是不能得一知己,那只是少数人能享有的一种幸运”。鲁迅也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俞伯牙更是因为钟子期的故去,摔掉瑶琴,不再弹琴。可见知音这幸福也并不是那么好享。

本质上讲,我们大家都是孤独的。即使有人和你走着同样的一条路,也分了远近和先后。能够期待的,也许只是在时光的彼岸,忽然有人发现了你留下的印迹,莫逆于心,慨然一叹或者默然一笑吧!

刘勰

二、鱼目混珠,真伪难辨,文情难鉴

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

这一段的大概意思是:麒麟、凤凰与麋鹿、野鸡相差极远,珍珠、宝玉与沙砾、石子完全不同。在阳光照耀下,明亮的眼睛可以观察分辨它们的形态。然而鲁国的臣子把麒麟当做了麋鹿,楚国人把野鸡当成了凤凰,魏国人把夜光宝玉看成了怪石,宋国的愚客把燕地的石子当做宝珠。有形的器物容易验证考查,还都发生这么多的谬误;抽象的文情则难于鉴定识别,谁说容易区分清楚?

对于文情难鉴这件事,我们经常阅读和写作的人,都有体会。这也没有什么好说的,理解智慧也需要智慧,眼力不好的人,认不清鱼目和珍珠,辨别不出玻璃和钻石,理解不了一篇文章的妙处,辨别不出一种思想的正误,都是很正常的事。

九、中国文化中,哪个瑞兽象征统一与和平?

麒麟

麒麟与貔貅(pi xiu)、凤、龙、龟并称为"五灵",麒麟为"五灵"之首。早在周朝时,我国就有麒麟的传说。记录最具体的是《毛诗正义》书中说:"麟,麋身,马足,牛尾,黄毛,圆蹄,角端有肉"。传说中麒麟性情温良,不履生虫,不折生草,头上有角,角上生肉,是有德行的仁兽,因此,历代帝王都爱麟,把它的呈现视为国之奇瑞,以示自己皇威显赫,诏示清明。

人们视麒麟为吉祥物,传说中凡麒麟踩过的处所,都会给那里的人们带来好运,故有“麒麟吉祥”。在传统文化中,麒麟是祥瑞的象征,古来就有“盛世出麒麟”的说法,同时民间也笃信麒麟是消灾解难,驱除邪魔,镇宅避煞,催财升迁的吉兽。实用对象:感激、友情、祝福、德高、有为、特出、济世、教导、军警司法界、政界、荣升、当选、社团、新婚、生子、开业。

十、中国文化中的道与艺分别有何特点?

中国文化中,“道”和“艺”之间是统一不可分的关系,并着重强调“由艺臻道,以道统艺”,“求道”被作为一切“艺”的根本指归。 “道”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被称为“道”文化也不为过。它以传道、明道、行道为指归,以求道、悟道、振道为根本,以载道为内涵,以达道为究竟。

“艺”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丰富,“艺”包含文艺、武艺、技艺等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