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打扮才像个大学生啊?
校服,短头发,穿个白布鞋。如果有条件,可以戴一副眼镜(真近视的就不用说了,没有近视就戴副假眼镜)手上拿几本书
二、怎样才算是一个独立服装设计师品牌?
随着中国热的升温,在服装圈的中国设计师也受到更多世界各地媒体的追捧。 拥有个人品牌本就是许多服装设计师的梦想。早期由于创业门槛太高所以大多数设计师选择了为商业品牌公司做设计,或者就干脆放弃了设计师梦想。 而如今电子商务特别是淘宝模式极大地降低了创业门槛;在融资方面,八零、九零后的父母更愿意让自己的独子或独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所以对子女的创业欲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都提供了资金支持;随着金融体系与政策的发展,国内的专业投资渠道也日趋成熟,而近几年日益受到追捧的众筹模式,都使得资金筹措不再像以前那样遥不可及。 另外,近几年就业市场的艰难, 也客观上逼着更多的年轻学子走上创业之路,而国家为了缓解毕业生就业困境,更愿意鼓励毕业生创业,并为此提供了诸多创业优惠条件。在诸多原因的带动下,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创立自己个人品牌几乎成为一种潮流, 而这些设计新秀也成为当下流行的“独立设计师”的主流队伍。
在了解究竟什么是独立设计师之前,首先应当了解何为设计师品牌。特别是随着设计师品牌的火热,自称为“设计师品牌”的越来越多。 在学术界及实践中, 比较广泛的认知为设计师品牌更讲究以创意为主导设计策略,与之相对的是以市场需求为主导设计策略的商业品牌。毫无疑问这并不意味着设计师品牌一定没有商业性, 商业品牌就没有创意。 只是哪一方更占主导地位的问题。对于设计师品牌而言,主创设计师角色在企业占有战略地位作用,而对于商业品牌而言,设计师更多地服从于市场需求。在商业规模方面,设计师品牌因为更讲究设计的独特性,消费群体的受众性相对商业品牌比较小众,因此其商业规模也就无法与商业品牌相比。以时尚圈两个大佬级集团公司为例,收购了诸多设计师品牌的法国奢侈品集团公司LVMH及快时尚之鼻祖西班牙的INDITEX集团——ZARA的母公司为例,LVMH近百年历史,旗下时尚类品牌约15个,根据其2014年财务报告,时尚类产品线年销售收入约为174亿欧元(其另外的产业包括酒类与地产不包括在内);而INDITEX旗下8个品牌,40余年历史,其2014年销售收入为181亿欧元。虽然两者年收入规模相差不大, 但是LVMH旗下时尚类品牌几乎是INDITEX的两倍,而且历史更加悠久,因此可以推算出其单品牌收入远低于INDITEX。然而,即使非专业设计师可能也可以将LVMH旗下品牌的主创设计师如数家珍地一一道来,但是少有人会关注ZARA背后的设计师是谁,因为它是典型的以复制时尚,而非创造时尚为其设计策略的品牌公司。
从实践来看,主创设计师的设计创意风格与商业规模有一定的矛盾性。 当设计师品牌成长到一定规模,如何继续保持稳定的业绩增长与此同时坚守个人设计理念与风格是每个设计师品牌必须面临的挑战。 因为业绩成长就意味着需要扩大消费受众群体, 扩大消费受众群也就意味着需要更多考量更广泛的消费者的品味与穿着习性。 当受众群体很小时, 设计师个人风格比较容易找到类似风格的群体;但当受众群体需要不断扩大时,个人风格就可能影响受众群体规模,此时,设计师就需要重新找到个人风格与商业规模之见的平衡点,而且很有可能是必须更加倾向于市场接受度而非个人设计风格表达。
对于独立设计师的概念,学界并无统一或者明确的定义。但比较约定俗成的理解是设计师为自己的品牌做设计,对品牌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其投资可以来自于设计师本人,也可以来自于合伙人。 通常以工作室形式进行,无论是商业规模还是人员规模都属于微小型,通常就只有数人而已。商业模式即可零售亦可是批发、代理,也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设计服务。
虽然独立设计师的诞生看似是近几年的事情,但若以以上概念上来定义独立设计师,中国80年代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设计师。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独立设计师逐渐销声匿迹,退出设计圈,一些则已经发展为上亿规模的设计师品牌。 国内改革开放后不久,80年代初就有不少服装设计师尝试设立自己的工作室,建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 比如早期北京的马羚,上海的叶红, 广东的刘洋。 这些设计师即建立自己的品牌直接在商场开店,也为客人提供定制服务。 不过对于这批最早的创业先锋, 绝大多数的商业成果都如浮云般短暂。这也是为什么新生代设计师几乎不了解中国八十至九十年代也曾经有自己的设计师。原因即复杂也简单,“生不逢时”是最直接、最简单的答案。 彼时无论是整体的商业系统,包括市场分销体系、品牌建设、市场传媒, 还是消费者的习性、能力与品味, 都未达到足以消费设计师品牌的能力。 而设计师本人也完全是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大无畏地探索着市场,几乎没有任何前人经验的借鉴。在对于设计的理解方面,无论是概念还是眼界,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多比较闭塞与单调。当时设计师创业的另一挑战在于,由于对商业体系理解的欠缺,将品牌成功与否的所有压力都置于主创设计师一人, 忽略了成就一个成功的品牌需要的是专业团队的配合,即使设计师再出色,没有营销、传媒、零售等专业团队的支持,设计师是无法单人成就一个出色的品牌的。
服装设计师最幸运的年代起于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期,最关键的因素是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真正发展的开始。 目前几个在商业上已经发展到上亿规模的最早同样以工作室形式诞生的设计师品牌,比如例外,天意,素然与吉芬,均诞生于这个时期。 这恰恰再次印证,设计的本质脱离不了商业。良好的商业环境是所有品牌成功的优先条件。当然,相对于80年代就创业的设计师,这个我称之为“第二代”设计师的一代,无论是对设计的感悟能力,还是对市场发展趋势的把握,均在商海中被历练得更加成熟。消费者的品味也逐步脱离了原先单一、随波逐流的习性,体现“个性”开始形成主流。这一切,都为第二代独立设计师成长为品牌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而相比于前期的设计师,如今中国的独立设计师即面临更多机遇,也面临更多挑战。
在机遇方面,毫无疑问对于国内设计师最大的机遇便是“中国”二字。 特别是在媒体关注方面。 无论是行业媒体、消费者媒体或者是学术界,都随着“中国热”的升温而对中国设计师关注更多。 在行业媒体方面, 国际著名的行业时装媒体WWD在2013年邀请洪晃做了一系列的关于中国设计的专题报道;Vogue中国版在2005年登陆中国时率先报道了数位新锐设计师(虽然为什么选择这几位设计师的逻辑遭到质疑),就总体而言,无论是海内外时装杂志都给予中国青年服装设计师更多的关注与报道; 学术界对中国服装设计师的关注更是前所未有。 最新的学术出版作品来自于Gemma A. Williams所采访的40余位中国新锐设计师,这些设计师目前几乎都处于独立设计师状态。 此前我本人2009年通过英国Bloomsbury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时尚:与服装设计师对话》,是第一次以英文向海外读者系统介绍中国服装设计师的书作。本书分别在2011与2013年通过香港大学出版社及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海外华语版及内地简体中文版。 此书能够在海外上市并且再出中文版,很大程度应当归功于海内外读者对中国服装设计师的好奇与期盼。而四大时装周,自2006年谢峰首次代表中国内地设计师登陆巴黎时装周以来,几乎每年都会有中国设计师身影的出现。 在教育方面,国际一线设计院校伦敦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与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录取的中国留学生年增比例也开始逐步超过原来以日本、韩国为主的留学生比例。 这一切都表明,中国服装设计师在国际舞台正变得越来越活跃。
然而,“中国”二字是把双刃剑。设计师们需要体会到,目前对国内设计师的关注大多仅局限于媒体——毫无疑问这已经是个巨大的进步,10年前几乎很难找到关注中国设计师的海外媒体。但是正如前所述,设计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来支持,否则独立设计师只是一个虚名或者一片浮云。如何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才是真正的王道。海内外媒体可能因为设计师来自“中国”而给予不同寻常的关注,但是有钱的买家绝对不会仅仅因为“中国”二字而舍得掏腰包。如何将媒体关注转化为有效的购买行为,是目前已经在媒体上获得认可的独立设计师需要面对的实质性问题。也因此,我反对一些媒体对新生设计师虚浮夸张的吹捧。对于这些新秀,我个人一向建议千万不要被这些媒体的宣传所迷惑。太多的年轻设计师曾经因为媒体的追捧而自以为自己真得离大师不远。 然而现实商业的残酷性又常常将他们折磨的痛苦不堪。脚踏实地,忠心服务好自己的消费者才是王道。特别是现时时装零售业在全球范围内表现总体都很低迷。
即使是一向财大气粗的奢侈品牌,无论是在新店拓展还是人员招聘方面都更加谨慎。 这些负面表现目前在规模较小的独立设计师层面尚反应不出来。待这些小众设计师品牌成长到一定规模,这些挑战都会逐一显现。没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设计师只能是设计师,而不能成就一个设计师品牌。而现在许多国内青年设计师过于急功近利也让商业市场更加混乱,其表现之一就是在设计上依然以模仿抄袭为主。 就连设计风格、画册拍摄风格都及其相近:设计上一律的都有些“例外”风——素色调, 结构上不对称,宽松形态; 拍摄画册时一律都是东方的一种静态与含蓄美感,模特面无表情也没有任何表现力, 取景要么一面白墙要么东方庭院,整体很安静很素雅。期初看,还让人有惊喜,但一旦看到所有的风格都是如此,就令人生厌。 就连给品牌取名字也都带着有一股“哲学风”。最早期“例外”与“天意”应当说开了这种“哲学风”。在此前国内诸多品牌喜欢取“洋”名。虽然绝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人知道这个“洋”文究竟是什么文和什么意思。对于“例外”和“天意”,取这样的名字在当时既是一种创新,同时也非常符合其东方品牌气质。 然而,近几年这种取名潮流开始有泛滥的趋势,几乎新诞生的品牌,除了用设计师自己的名字取名外,几乎都采取了这一东方哲学似的取名策略。 虽然从技术层面而言,设计上确实有时很难鉴定“抄袭”与“灵感借鉴”之间的区别,而且大品牌之间的抄袭案例也常有见, 但是过度的群体性抄袭只会让消费市场更加混乱,让设计师之间进入恶性的价格竞争,对任何设计师及其事业发展都没有益处。
相对于前期设计师的发展,如今的独立设计师发展另一个最大的特点则是开始创业之际便可以立足于一个国际舞台。 在此前期的设计师,几乎全部专注于国内市场的发展。其发展逻辑也几乎是先立足国内,再拓展国际市场。 以当时的商业环境来说,这个选择是非常符合自然规律的。 而如今的商业环境已今非昔比。 首先互联网完全缩小了世界的距离, 让世界进入一个真正地球村的阶段,物流的发达,资本流动的便利性,文化差异的缩小,使得拓展全球版图都不像从前那样遥不可及。而如今的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国际主流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占领中国市场,本就意味着占领了部分国际市场。而国际市场以买手店(SPECIALTY STORES)为主流的成熟分销体系,使得当今中国设计师可以一开始就可立足于国际市场的拓展。
这并非说,独立设计师必须成长为有一定规模的设计师品牌才有希望。 其实独立设计师有两个选择,一类是永远只做个小众的独立设计师。坚守个人风格, 在商业上只求可持续发展,不求做大赚多。 这类设计师虽然不一定具备传统意义上的成功的商业规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成为不了出色的设计师。 比如2010年去世的Alexander McQueen, 其实在商业上不算很成功,但是其个人在设计历史上却是毫无疑问里程碑式的人物。如果McQueen不被Gucci(如今的Kering)集团收购,而是安心做个独立设计师,他很可能不会早逝。许多独立设计师期盼着专业资本的投入,认为只要有钱,再加上个人设计才华,一定可以成功。事实上,许多品牌的失败也恰恰是专业投资人的介入。 专业投资人的工作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利益最大化,其投资目标很简单——“盈利”。 一旦专业资本介入, 设计师就必然会在个人设计风格与商业资本中摇摆不定。这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 因此,在邀请投资人介入时,设计师应当界定清楚自己未来的定位。 对于独立设计师而言, 或许成长为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品牌是大多数人梦想,只是在此过程中,设计师本人需要为之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昂贵的。梦想没有好坏之分,只是设计师应当知道自己希望得到什么,又需要为之付出什么代价。 一旦清晰了自己的目标,设计师应当做的就是“坚守”。
冷芸,独立时尚撰稿人及商业顾问。其撰稿媒体包括《周末画报》,搜狐时尚,及《BoF时装商业评论》。2013-14年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访问学者;美国政府富布莱特奖金(Fulbright Scholarship)获得者;伦敦时装学院(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时装营销管理硕士。曾就职于耐克、百丽及利丰集团。所从事的工作包括零售、销售、运营、产品开发、商品管理、市场拓展及总经理等职务。 主要著作《中国时尚:对话中国服装设计师》,《时装买手实用手册》。冷芸也在康泰纳仕时尚培训中心及唯品会授课。冷芸也为企业及个体创业者提供咨询与培训。如果你在服装界创业、或者你的企业在买手、商品管理、零售运营方面有任何问题,欢迎私信联络。请务必自我介绍,本人不答复任何没有自我介绍,上来就直接要答案的私信。
申明:本人不做义务咨询与培训。伸手党者请勿联系。
http://weixin.qq.com/r/1kN4YO3ELLBTrakD9xbE (二维码自动识别)
三、服装剪刀怎样磨才快?
1、选择细磨石或精细的油磨石,并把磨石侧放,洒点水。
2、剪刀最好是能翻过来,刀刃向外的就翻过来,如果不能就不要翻。
3、剪刀斜面与磨石成水平角度,在水平方向来回磨,手要稳。
4、如果刀刃有磨损,内平面可以水平贴着磨石磨三到四下。
5、磨好后再稍试修整一下两片剪刀的平整度,保持两个剪刀刃充分剪合。
6、调整好后,拿破布或棉线用剪刀尖剪下,一般后面不怎么会钝,剪刀尖块基本就好了。
四、怎样才能当上服装设计师?
考上这四个比较有实力大学,就可以当服装设计师。
东华大学211,四川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985、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211和北京服装学院。
五、服装概念设计师代表?
排名不分先后:华伦天奴(Valentino)、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克利斯汀-拉夸(Christian Lacroix)、詹尼-范思哲(GIANNI VERSACE)、唐纳-卡伦(DONNA KARAN)、拉尔夫-劳伦(Ralph lauren)、卡尔文-克莱恩(Calvin Klein)、夏奈尔(Gabrielle CHANEL)、马克雅各布(Marc Jacobs)。
六、在北京做服装设计师工资怎样?
助理:2000起,设计师:4000-6000,部门经理:8000+,总监一般:20000+,具体看服装品牌知名度,还有业务量,公司发展方向等。
七、服装设计师工资?
服装设计师的薪酬高端收入:18000元以上每月(高级服装设计师收入:底薪+提成)中端收入:6000―12000元左右每月实习收入:2500―6000元左右每月服装设计就业前景是容量无限,前途一片光明。作为中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中国的服装业这几年正经历着由简单的加工仿制向开发创新的巨大转变。服装设计师的功劳不言而喻。也正因为此,优秀的服装设计师成为各大服装企业争抢的对象,尤其是在现阶段。
八、服装套装怎样挂才不会乱号?
1.一般真丝、棉面的衣物和西装、套装一类的衣物最好是挂起来,普通衣柜内都有横杆,羊毛或者毛料的衣服注意,最好是叠起来放,挂久了容易变形,其他衣料的衣服就不要太过在意,只要叠放整齐就可以了。
2.衣物最好按季节摆放,不同季节的衣服最好不要在一起叠放,容易翻乱。
3.常穿和不常穿的衣服也要分开一下。
4.内衣外衣分开放置。
九、服装怎样搭配才显得有气质?
随着天气一点点变凉,秋季也随之来到我们左右,秋装也应该就此准备起来了,怎么样搭配才显得有气质?说到这个话题相信肯定有很多人都想了解吧!今天为大家种草4种明星潮人都爱穿的搭配方法,不费力就能穿出气质显瘦的look。
一、上松下紧搭配
不费力就能穿出秋日慵懒范儿的上松下紧的搭配,是通过凸显纤细的腿部线条,来穿出身材的苗条感的。而这组搭配,选择了有着视觉收缩效果的黑色小脚裤,就是搭配超宽松的上衣也不会显得身材臃肿。只是需要注意,如果是黑暗色系搭配,最好通过不同质感的面料来穿出层次感的造型,比如右侧的搭配,这样能够避免造型太过沉闷无趣。
当然了,上松下紧的搭配并不是只能通过腿细来显瘦的,这组搭配look通过凸显腰肢的不盈一握之感,气质又能修饰身材,同样适合我们。而搭配时,只需要将上衣塞进能够凸显腿细的小脚裤、半身裙等单品的腰里,利落显瘦又能打造出大长腿的既视感,矮个子还能轻松逆袭。
二、露腿搭配更显瘦
通过凸显腿细达到显瘦目的搭配,这种露腿搭配怎能少得了。只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如何根据腿型来扬长避短,这一点对于腿型有瑕疵的美眉尤为重要,能够助你穿出时尚又美观的look。双腿匀称的美眉,自然是想怎么穿就怎么穿了,但是X型腿、O型腿等问题型身材,这种上身不变形的直筒靴,就能助你穿出一双细长直的美腿。
不论是腿粗还是腿型不完美,我们都可以通过扬长避短的搭配来穿出时髦显瘦的look。就说这组搭配,左侧的A字裙就能穿出细腰长腿的好身材,一秒变女神,适用于大腿粗的美眉。而右侧这种仅露出一截纤细小腿的宽松小裙纸或者裤装,对于任何腿型的美眉都很友好,上身超显瘦的。
三、下装失踪凸显腿细
显腿细的搭配有很多,但是明星潮人都爱穿的还是这种下半身消失的穿法。尤其是右侧这种廓形小西装的搭配,今天很受欢迎,上身气质又不失气场。只是,这样的搭配对于腿型的要求比较高,更合适腿部曲线流畅的美眉。
下装失踪的穿法,其实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小外套与秀美腿的内搭碰撞;另一种就是卫衣、T恤衫、毛衣等等中长款的秋季单品,与短裤or短裙的碰撞。而无论怎么穿,这种下装若现若现的穿法本人很喜欢,上身后时尚又不失层次感,助你秒变时髦精。
四、同色系搭配
上面收过了通过凸显身材的纤瘦感来显瘦,下面这组搭配就是通过拉长身体线条,来显高显瘦了。而今天为大家种草的搭配方式,是好穿不挑人的同色系搭配。首先我们看一下这组look,这种下装一体色的搭配,拉伸了腿长,上身气质又显瘦。
这组搭配,选择了内搭一体色,这种黑色系的内搭,视觉上不仅能够拉长身材曲线,还有着瘦身的效果,上身显得身材高瘦。而且撞色一款流行色外套,还能够避免造型太过沉闷单调,气质又吸睛。
关于秋日显瘦的四种搭配方法,我们就介绍到这里了。如何还在纠结怎么穿的美眉,上面这18套高级感max的秋日搭配示范,不仅时尚显瘦还很有质感,照着穿就能助你又美又气质!
十、服装店怎样拍视频才引流?
要让服装店的视频能够引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内容要有吸引力,展示店内最新款式、时尚搭配和独特设计,吸引潜在顾客的眼球。
其次,视频要有创意,可以通过故事情节、幽默元素或特殊效果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同时,要注意视频的质量,确保画面清晰、音效良好,给人以专业和可信的印象。
此外,要善用社交媒体平台,将视频分享到各大平台,与潜在顾客互动,增加曝光度。
最后,要定期发布新的视频内容,保持观众的关注度,提高引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