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咸阳宫遗址?
咸阳宫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咸阳市东区域。
1、咸阳宫,秦帝国皇宫,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咸阳市东区域。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营建宫室,至迟到秦昭王时,咸阳宫已建成。
2、最初咸阳宫位于秦都咸阳城的北部阶地上,在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不断进行扩建。据记载,咸阳宫“因北陵营殿”,为秦始皇执政“听事”的所在。咸阳宫占地面积3.72平方千米,是明清故宫的5倍。
3、秦迁都咸阳后,咸阳宫一直是历代国君的大朝之地。秦始皇时在渭水南岸修筑新朝宫——阿房宫,就是想取代渭北的朝宫——“先王之宫廷”,这处作为王宫或皇宫使用的“宫廷”之名即“咸阳宫”。历代秦王和秦始皇接见各诸侯国使臣、贵宾,为皇帝祝寿举行盛大国宴,与群臣决定国家大事都在咸阳宫中进行。因此《三辅黄图》称咸阳宫“以则紫宫,象帝居”。
4、秦末,项羽攻入咸阳,屠城纵火,咸阳宫大半夷为废墟。
二、长城是遗址吗?
中国的长城遗址有燕古长城,齐长城,赵长城,明长城,楚长城,汉长城,最著名的是明长城。
三、金昌长城遗址介绍?
永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全省长城分布较多的县份之一。全县境内现存的长城连绵起伏、雄伟壮观,保存较好。全长224.1千米。其中:明长城129.7千米,汉长城94.4千米,包括墙体、壕堑、山险、山险墙、城堡、关隘、要塞、烽火台、敌台等,主要分布在朱王堡镇的喇叭泉、铧尖滩,水源镇的新沟、西沟、方沟农场、华家沟农场,河西堡镇的青山堡、四洼、鸳鸯池、沙窝,城关镇的金川西,红山窑乡的王信堡、水泉子等五个乡镇的北部沙漠戈壁,此外六坝乡、南坝乡、东寨镇、焦家庄乡、新城子镇等五个乡镇的南侧,祁连山北麓的各个山口均设置有烽火台。
汉长城主要是为了抵御北部匈奴的入侵而修建,河西永昌的汉代长城是早期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汉王朝构建河西乃至整个北方防御工程的历史缩影。永昌境内的汉长城虽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仍然巍然屹立在荒漠戈壁和高山之巅,堪称人类文明史上一大见证。
在前往永昌御山圣容寺景区的路上,我们就可以看到保存较好的汉长城。从其整个建筑形式来看,采取因地制宜的办法,因山河形势,就地取材。在一些地段夯筑了塞墙,在一些地段则开挖了壕沟,一些地段是纯粹的自然屏障,而一些地段则又是简易的烽台与栏栅式的防御工事。汉代边塞预警制度非常严密、健全,一旦发现敌情就依靠烽火报警,每昼夜能行进650至670公里,快于后世各朝。
明长城亦称“边墙”,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主要是为了防御元朝残余势力和鞑靼、瓦剌诸部的侵扰。墙体建筑材料有砖、石、土三种。墙体高低宽窄随地形的险要形势而异,山高地险处的墙体相对低窄,平地要冲之处墙体则高大宽阔。此外,长城沿线还建有各种城、关、隘口、敌台、烽火台、堡子等,它们与城墙一起,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永昌境内的明代长城保存较好,也颇具代表性。特别是在红山窑毛卜喇村一带的城垣尤为完好,烽燧突起,气势磅礴。中央电视台文化观光专题栏目《远方的家——长城内外》和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摄制组都曾专程来这里拍摄过长城与烽燧。
站在长城顶上远眺,金戈铁马、烽烟滚尘已是久远的过去,脚下的黄土与崇山峻岭则深深勾起人们怀古叹今的情愫。若您是醉心于人文历史的旅游爱好者,这里将会是您今生不能不来的地方。
四、明长城遗址在哪?
明长城遗址西起甘肃嘉峪关市嘉峪关,经酒泉,高台,临泽,张掖,山丹,永昌,民勤,武威,古浪,景泰等县,从五佛寺过黄河,在靖远县内沿黄河南岸延伸,高低起伏,一直东至山海关。甘肃境内长度约为1000公里,全用黄土夯筑,夯层厚13--20厘米。有的地段夯土层间夹藏木桩,杂草或沙夯实。高10米,上有1米高的女墙,设有垛口。底厚5--6米,顶宽2米,烽火台紧靠长城内侧,高10米以上因黄土夯筑,俗称烽火墩。墩间距约为5公里,连瞩相望,十分壮观。迂隘口,山口,河口均在长城外筑有了望台。嘉峪关,山丹,永昌,古浪等市县境内保存完整,矗立在戈壁沙漠中,气势雄伟。
中国自秦、汉、隋、明的历代长城在宁夏皆有遗迹,总长度达到1500多千米。故宁夏有“中国长城博物馆”之称。明代称长城为“边城”,在宁夏境内的主要有西长城、 北长城、东长城和固原内边城,长度共约400多千米。其中位于银川市西40余千米的三关口明长城,仍然保存较完整。此关口是宁夏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交界地,银川至巴彦浩特公路穿关而过,在关口处可看到长城遗址。三关即从东向西,设头道卡、二道卡和三道卡,后人称之为三道关。这里山脉蜿蜒曲折,地形雄奇险峻,两山夹峙的山坳中,原建有关隘。
当年修筑长城时,这里多沙砾少土壤,于是军士们遍剖诸崖谷,得壤土数处。又因无水,做水车百辆,到关口20多千米远的平吉堡取水,与壤土、砾石相拌,夯筑而成,坚固异常。头道关向西6千米即二道关,关口南侧有一座20多米高的山头,山头上设有墩台,台11米见方,高约8米。三道关东距二道关4千米,此关两山相夹,山谷狭窄,一水中分,山陡壁峭,仰望山峰巍峨,下视谷底险峻,地形十分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筑关时依山而砌有石质长城和深沟各一道。绵延纵横的长城与墩台、烽火台左右连属,实有西控大漠咽喉要道之险。
明代长城保存较好,也颇具代表性,明代为防御元朝残余势力和鞑靼、瓦剌诸部侵扰,在隋长城的基础上大规模修筑长城。但明代不称“长城”,而称“边墙”。“河东墙”始建于明朝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又称“东大边”、“横城大边”。西起横城以北一公里黄河岸边黄沙嘴,东经水洞沟、红山堡、清水营,过盐池县至陕西定边县盐场堡,全长约400千米,每隔150米一个墩台。长城高三丈,宽两丈,墙顶路面非常宽阔,可供五匹马并行。守望、巡逻的士兵常年在长城顶部道路上往来,军事物资也在顶部运行。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由宁夏巡抚张祯叔、王询先后在墙外挖“品”字形深坑44000多眼,以防敌骑靠近边墙。其中红山堡一带,壕沟深宽皆两丈,所以长城也被称为“深沟高垒”。像这样的城堡宁夏一共有150个。在古代30千米一城,15千米一堡,堡辖区内还有烽火台,沿交通要道或长城线路,每隔一定距离修一个烽火台,将边防前线与内地连接起来。红山堡距离水洞沟3千米,占地20余公顷,据史料记载红…堡设操守官一名,操守兵235人镇守此地,同时与其他兵营互相接应呈长龙之势。
五、咸阳宫遗址要门票吗?
要
咸阳目前仅有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没有秦王宫遗址景区。
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在咸阳市区东北方向15公里的渭城区窑店镇北约1公里多的台塬上,博物馆(也称咸阳宫遗址文管所)很简陋,门票15元。附近有咸阳宫遗址1、2、3号宫殿遗址保护标志碑。
整体除1号宫殿有夯土高台外,其它仅有考古石碑可寻…
六、咸阳宫为什么变成遗址?
咸阳宫是西汉时期汉武帝所建的一座皇宫,位于今天陕西省咸阳市城区南部。它曾经是西汉时期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历史上多次遭受战乱和毁坏,后来逐渐衰落。随着时间的推移,咸阳宫的规模逐渐缩小,许多建筑被毁坏或者改建,最终变成了一处遗址。
此外,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咸阳宫的遗址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损失,只有一些残垣断壁和基础遗址得以保存下来。因此,咸阳宫被列为遗址,也是为了保护和传承它的文化遗产价值,让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这一历史文化遗产。
七、秦咸阳宫遗址发掘时间?
秦咸阳宫遗址的发掘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在1904年至1905年期间,英国考古学家李希霍夫(Li Hefu)和英国考古学家李希霍夫(Li Hefu)对秦咸阳宫遗址进行了初步的勘探和发掘。他们发现了大量的宫殿建筑和文物,包括陶俑、铜器、玉器等。这些发现对于研究秦朝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秦咸阳宫遗址的正式考古发掘是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1951年至1952年期间,中国考古学家李济和英国考古学家李希霍夫(Li Hefu)合作进行了秦咸阳宫遗址的全面考古发掘。这次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宫殿建筑、陶俑、铜器、玉器等文物,对于研究秦朝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总的来说,秦咸阳宫遗址的考古发掘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而正式的考古发掘是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
八、咸阳秦王宫遗址景区门票?
咸阳目前仅有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没有秦王宫遗址景区。
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在咸阳市区东北方向15公里的渭城区窑店镇北约1公里多的台塬上,博物馆(也称咸阳宫遗址文管所)很简陋,门票15元。附近有咸阳宫遗址1、2、3号宫殿遗址保护标志碑。
整体除1号宫殿有夯土高台外,其它仅有考古石碑可寻…
九、武威明长城遗址讲解?
武威境内汉长城全长196162米,主要有两条线。一条属西汉令居至酒泉塞,南接永登县境内汉长城,自永登县武胜驿镇富强堡进入天祝县境内,大致呈东南-西北走向延伸,经古浪县、凉州区、民勤县进入永昌县朱王堡镇喇叭泉。另一条是休屠塞,沿民勤绿洲边缘地带分布,经青土湖、民勤三角城、连城、古城、由四方墩、黑水墩进入金昌市金川区境内。
武威境内明长城全长431241米,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旧边长城,由永登县武胜驿镇富强堡入境,经天祝藏族自治县、古浪县、凉州区、民勤县,大致呈东南-西北走向延伸,进入永昌县境内,在民勤县另有一条略呈“几”字形长城,绕民勤县城而过,两端与主线长城相接。另一条是新边长城,大至呈东-西走向由景泰县红水镇保进墩入境,向西经古浪县北部,进入凉州区,在黄羊镇土塔村东“铧尖旮旯”与旧边长城相接。在古浪县境内另有一条胡家边长城,两端与旧边长城和新边长城相接。
目前,武威境内长城遗址,部分因年代久远,历经风雨剥蚀,仅剩一些残垣断壁。但大部分由于当时修筑质量较好,至今仍然保存完好。这些遗址不仅是文化旅游景点,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巨大代价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壮举,也是研究古代河西走廊政治、军事防御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十、安丘齐长城遗址介绍?
中文名:安丘齐长城遗址
修建时间: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485年间
修建国家:齐国
全长:618,893米
齐长城横亘于山东境内,西起黄河东岸的长清县孝里镇广里村北,横越泰沂山区,东至黄海西岸的青岛市黄岛区东于家河村东北入海,途经18个县市区,全长618,893米合1237.8里,遗址高在2米-5米间,宽在7米-15米间,现存遗址长度398,328米,占总长度的64.36%。齐长城始建于春秋初期,完成于战国,先后有19位齐王参与修建长城,分三段筑建,先西段,以防鲁、晋等国,再东段,以备楚,后中段,使整个长城连为一体。长城沿山脊修建,蜿蜓曲折,根据不同的地势,或石块垒筑,或灰土夯筑,或以沙石混筑,或以陡崖为城,在崇山峻岭中,绵延逶迤,十分壮观。 安丘齐长城自西南与临朐、沂水交界处太平山入境,沿与沂水分界线东行,至青石胡同后完全进入市境内,然后向东转南至浯河出境,与沂水复线的第二段相接,途经石门顶、石虎山、磨山、大车山、紫草山、城顶山、摘药山等主要山峰,跨越75座山头,全长46,550米,合93里多,现有遗址39,000米,占总长度的83.7%,途经郚山、柘山、庵上、石埠子等镇。长城沿山势修建,沿线地质为玄武岩、火山岩、麻岩、粘土、砂土等,构筑用料多就地取材,或石块垒筑,或沙土夯筑,或以山体陡崖为城,两侧成堆的擂石、山寨遗迹和峰燧等依稀尚存。